一个导师能为你做什么?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因为两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比我更加年轻的一些朋友们今年秋天要开始他们的博士旅程,他们对于这个未知的旅程充满了好奇,却也很多还没有开始走这段旅程时常有的错误的观念。而同时一些比我年长一些或者和我同岁的朋友们已经拿到教职,要开始在中国带研究生,他们也经常和我在各种通讯工具上交流教学经验,而个人觉得他们这些年轻的教师们未来就是中国创新者中的核心部分,而他们教学以及带研究生的效果也是为了更未来能否为中国提供循环可持续性的创新者的关键因素。
因为这两个需求,同时结合我平时还算是一个细心的人(我从攻读博士一开始就立下目标,并不是仅仅钻研和学习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也同时记录下个人认为极佳的教授们的行为特征,说白了就是用个小本来归纳他们是如何引导自己的研究生的),所以在这方面以下内容,我觉得有这两方需求的朋友们或许都能受益一些。(因为我说的内容是社科领域内的情况,与其他科学形式未必完全相同。)
1.一开始就要上来就要破解的一个观点就是,导师一定对你要撰写的研究内容非常熟悉?
因为社科领域内相对研究集中点比较分散的原因(详情,请看我的「关于批评」一文),问题为导向的论文趋向是较为分散的。也就是社科领域内的教授未必对你要写的内容一定了然。我举出一个例子是,比如你的教授是长期研究德国内政问题的专家,但是你作为硕士生或者博士生想撰写的论文是关于「肯尼迪与德国外交政策」的研究。那这位教授未必对这么一个案例非常清楚,但是他却在大方向的德国问题上很拿手,这就已经足够了。因为这背后的研究方法是统一的,只是具体研究内容不一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