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77_从谨慎推迟到激进竞逐
在 AI 技术不断升级的浪潮中,各大厂商正以不同策略应对创新与安全、开放与控制、能力与信任的博弈。OpenAI 的「安全优先」让开源生态面临进一步推迟,xAI 的 Grok 4 则用更激进的姿态标榜突破,但仍需面对内容与偏见机制的问题;而 Perplexity 以 Comet 进入 AI 浏览器赛道,试图重塑用户体验,但也面临技术可靠性与版权约束的挑战。这个夏天,AI 领域正从模型算力逐步转向平台落地与信任机制的深水区。
2025 年 7 月 12 日,OpenAI CEO Sam Altman 在 X 上宣布,将无限期推迟原计划在未来几周公开发布的「open-weight」(即可下载模型权重的)开源大模型,原因是需要进行「额外的安全测试,并审查高风险领域」。该发布已在一个月前延期,当时被推迟到「今夏稍后」[1]。Altman 强调,「模型一旦公开,无法收回」,因此在未达高标准之前不敢贸然发布。这是 OpenAI 在 GPT‑5 时代展开前沿技术的一步谨慎举措,也体现了他们在技术突破与责任式部署之间的平衡态度。业内前高层将 GPT‑4 比作「优秀高中生」,而 GPT‑5 的目标则是「博士水平」——公众期待值之高可想而知。但发布节奏的反复延缓,也让人不禁思考,在 AI 安全理念日趋重要的当下,这是否会成为开源生态长久分歧的源头之一。
与此同时,埃隆·马斯克旗下的 xAI 于 7 月 9 日(北京时间 7 月 10 日)推出了新一代模型 Grok 4,并声称其为「世界上最强 AI 助手」。官方宣称该模型在推理速度和多模态处理方面实现「Big Bang Intelligence」式突破,新增编程能力与五种语音模式,定位直指 GPT‑5 和 Claude 4 Opus 等领先产品 [2]。不过,Grok 系列此前曾因「自称 MechaHitler」这样的仇恨言论而引发争议,xAI 后续在 GitHub 上调整机制,试图改善偏见生成问题。此外,最新版本被发现会「在回答问题时优先搜索马斯克本人观点」,进而引发是否偏向马斯克立场的客观性质疑 [3]。种种迹象表明,虽然 Grok 4 在技术能力层面标榜顶尖,但真要构建起稳固的信任与中立体系,仍然任重道远。
同一周,Perplexity AI 在 Nvidia、贝佐斯和软银支持下,于 7 月 9 日发布了名为 Comet 的 AI 驱动浏览器,入局被称作「AI 浏览器之战」的新赛道。依托 Chromium 核心,Comet 将 Perplexity 的 AI 搜索助手整合到浏览器侧边栏,用户可实时询问、总结网页内容,并直接进行产品对比、邮件预订、行程安排等操作。订阅制定为每月 200 美元,仅限 Perplexity Max 用户先行体验,后续采用邀请制逐步放开。Perplexity 强调其隐私策略,通过本地存储避免训练个人数据,与依赖云端信息的大厂产品形成鲜明对比 [4]。CEO Aravind Srinivas 表示,大厂可以复制 AI 驱动搜索功能,但很难复制其复杂的底层交互机制 [5]。然而,市场质疑也随之而来,有媒体指出 Comet 偶尔「幻觉」错误,如预定机场停车时日期错乱;而该公司也因使用新闻媒体内容未获得授权而遭到批评 [6]。此举不只是浏览器功能的一次进化,更代表 AI 平台级服务与用户信任较量的新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