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81_AI三国杀的「逐鹿之战」模式
最近的 AI 圈子,OpenAI、Anthropic 和 Google 几乎在同一时间亮出了各自的王牌。单一的「最佳模型」概念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多元、更加专业的生态系统。企业和开发者不再只是追求原始的基准分数,他们开始更注重模型的实际效用、成本效益以及在特定工作流中的适应性。
未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一种多模型策略:用 Claude Opus 来处理复杂的编码任务,用 GPT-5 来进行快速原型设计,再用 Gemini 2.5 Deep Think 来攻克某个科学难题。这种局面无疑将加速 AI 技术的普及和创新,同时也对我们如何管理和编排这些复杂的 AI 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OpenAI 的 GPT-5,带着「博士级」智能的称号横空出世,Sam Altman 更是毫不讳言地将其誉为「最完善、最可靠」的模型。在很多开发者眼里,GPT-5 的强大在于其惊人的平衡感和全能性。写作、数学、健康咨询……它似乎无所不精,尤其是幻觉率的大幅降低,无疑给它加了最大的分。这种「全能型选手」的定位,让它在商业应用中拥有了无可匹敌的吸引力。
但这次发布最令人玩味的一步棋,是他们重新拥抱开源,发布了 gpt-oss-120b 和 gpt-oss-20b。这简直是自 GPT-2 时代以来最大的战略转向。在我看来,这绝不是单纯的「心血来潮」或对开源社区的示好。这更像是一场精准的「降维打击」——用强大的闭源模型赚取高端市场的利润,再用一个性能卓越、价格极具竞争力的开源模型,通过与 AWS 的深度绑定,来迅速收割中低端市场,同时挤压其他开源项目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