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Liam·Blog

人生若如初見

L84_放慢时间的感知

马斯克的星舰完成了第十次试飞,nano-babana 的 AI 模型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更新。科技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次实验、每一次迭代,都在悄然重塑我们的世界。或许此刻你正在阅读这段文字,另一端的地球上,已经有人见证了新的突破。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未知与可能,而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就是时刻保持好奇,去理解这些巨变背后的逻辑与意义。

童年时期时间感觉很慢,是因为我们沉浸于当下,充满好奇和开放性。

我们的大脑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时间感官器官或「时钟」,它对时间的感知是灵活且依赖于具体情境的,是由多个神经系统共同构建的。这些系统负责追踪运动、注意力、记忆和身体内部节律。大脑至少在三个不同的尺度上追踪时间

  • 毫秒到秒: 负责快速、精确的计时,例如言语和运动协调,由小脑和感觉皮层管理。
  • 几秒钟到几分钟: 用于日常的规划和决策,由前额叶皮层和基底神经节负责。
  • 更长的时间: 塑造我们的人生故事和连续感,帮助我们存储和回忆跨越数日或数年的事件,由海马体和楔前叶管理。
阅读全文 »

教育能改变命运吗

教育确实能改变命运,但它不是让你一夜之间实现阶层跃升的捷径,而是一个让你持续进步、让你的「命运」变得更好的工具。

我们常常听到「教育改变命运」这句话,既有像火车之父史蒂芬森那样,通过自学从底层工人逆袭的励志故事;也有现实中,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却买不起学区房,似乎教育回报不那么高的残酷案例。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并存,让很多人感到困惑。

教育的力量毋庸置疑,但如果将教育等同于「考上好大学,社会就欠你一份好工作」,那可能就想错了。教育的真正价值,远比简单的社会阶层提升重要得多。正如文章所指出的:「你的命运早就注定了,而教育本身就是要让你的命运变得更好一点。」

对于「阶层固化」的抱怨,文章给出了一个现实的观点:「向上的通道必然艰辛,向下的大门永远打开。」 很多人在社会中奋斗无果,抱怨不公,但其实你所处的社会并不欠你任何东西。从一个县城来到大城市读书,这本身已经是人生的一大成功。重要的是,你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并看到自己的优势——比如你的勤奋、努力和吃苦耐劳。

阅读全文 »

新设计师生存手册:如何在AI时代蓬勃发展Felix Haas 是 Lovable 公司的 AI 设计师,同时也是一位天使投资人。他投资早期创业公司,并分享他对设计、AI 和创业的见解。以下是他提出的,在 AI 时代成为一名成功设计师的八大准则。

优秀的设计师不会止步于制作效果图。他们会交付可用的产品,展示真实的互动原型,并从用户旅程的角度进行思考。市场看重的是执行力,而不是精美的幻灯片。

AI 可以生成无数的界面、Logo 和布局。你的价值并不在于按下「生成」按钮。而在于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垃圾,以及什么值得打磨。品味和判断力将你与所有使用相同工具的人区分开来。

速度就是你的战略。成功的设计师不是那些花费数周时间雕琢每一个像素的人。而是那些明天就能用新想法去测试用户的人。在市场证明一个设计有效之前,把它当作一个「活」的原型来对待。

提示语是设计,文案是设计,甚至给 AI 的指令也是设计。如果你无法用清晰的文字描述你的想法,你就无法从 AI 那里得到你想要的输出。

阅读全文 »

L83_关于你自己的「上下文」

在 AI 时代,缺少的不是外部知识,而是关于你自己的「上下文」—— Flomo

  1. 「这不是个公平的竞赛!」
    曾有创业者因无法获取顶级大模型而感到竞争不公,但 DeepSeek 和 Qwen3 等模型的开源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SOTA 模型成为人人可用的公共资源,不仅实现了智能普惠,也显著降低了应用开发的成本。Qwen3 提供全系列模型,让创业者能找到最适配的选择。这一顿悟的核心是,AI 时代的竞争正从模型能力转向应用层的创新。

  2. 「没有秘密,只有纯粹的执行速度」
    在开源盛行、模型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传统的技术壁垒正变得脆弱。Manus 的成功证明,To C 产品最大的护城河在于「纯粹的执行速度」。尽管 Perplexity、Cursor、Monica 等应用没有自研大模型,但它们凭借快速迭代和极致的用户体验,依然获得了巨大的用户量。这一顿悟表明,与其空谈「壁垒」,不如专注于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通过持续的产品改进和口碑积累,构筑真正的竞争优势。

  3. 「质疑汤姆猫,成为汤姆猫,超越汤姆猫」
    这一顿悟的核心思想是「积极行动」。过去,很多 AI 小应用因被认为是「套壳产品」而遭批评。但「套壳」并非贬义,它其实是利用最新技术能力的产品力体现。关键在于放下对完美「终局产品」的执念,像「汤姆猫」一样,先积极行动起来,在 AI 浪潮中不断学习和迭代。只有放下执念,专注于理解和抓住当下,才能在快速变化的技术浪潮中找到真正的机会。

  4.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均匀分布」
    「产品蝗虫」这类从业者,通过率先体验前沿产品,具备提前感知未来的价值。通过深度体验 Devin,人们预见了 AI Agent 的「模糊模样」:像一个聪明员工那样展示思考过程、制定计划和自我校验。基于此,人们大胆地将 2025 年称为「Agent 元年」,并很快得到验证。这一顿悟强调,积极行动和抢先体验能让人提前看到未来的可能性,并更有可能参与创造未来。

  5. 「AI Agent 带来的变化和机会,仍然被低估了」
    通过对大量 AI Agent 产品的评测,人们普遍感到 Agent 所带来的变革被低估。以 Lovart.ai 为例,它不仅能生成 logo,还能自主思考并给出包括 App UI、广告牌在内的整套 VI 设计,甚至创造出富有创意的广告语。这标志着 AI 能力已经从简单的推理,跃升到了调用工具完成复杂任务的 L3 阶段。这一顿悟揭示了 Agent 的巨大商业潜力和发展空间。

  6. 「不要为了 AI 而 AI、为了风口而创业」
    这一顿悟借用 1803 年「蒸汽马车」的设计图,批评了新技术出现时生硬照搬旧有模式的错误。AI 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作为一个「杠杆」,降低了开发和推广成本,强化了推荐算法,并培养了用户付费习惯。这使得服务于小众垂直需求也能实现商业闭环。SunAlly 和 FocusFlight 等产品证明,真正的创新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洞察,而非盲目追逐技术热点。

  7. 「我们总是高估未来两年的变化,低估未来 10 年的变革。」
    引用比尔·盖茨的这句名言,人们反思在面对 AI 变革时可能犯的错误。马克·扎克伯格关于「终极商业 Agent」的设想,即 AI 自动完成所有广告投放,可能不会在短期内完全实现,但对广告行业乃至整个商业世界的颠覆是确定性的。人们常常因对短期变革的过度反应,而忽视了其在未来十年带来的更深层次、更全面的重塑。

  8. 「美是一种生产力」
    随着 AI 编程工具的成熟,产品构建变得越来越简单,这使得优秀的设计和审美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设计师具备共情和独特性等成为优秀创业者的关键能力。通过 AI 工具赋能,设计师可以从头到尾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产品,例如「日落岛」App。这一顿悟强调,AI 为设计师群体提供了巨大的效率杠杆,让他们能够将「美」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9. 「创造爱的瞬间」
    AI 除了提高效率,也能为人类提供情感价值。「独响」App 的「AI 陪你睡觉」功能每天有一万多人使用,这表明 AI 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对陪伴和情感互动的需求。一位 AI 宠物创始人的使命「创造爱的瞬间」,尤其令人动容。这一顿悟揭示了 AI 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它不仅是生产力的工具,更是情感连接的载体。当效率被无限提高后,AI 可以帮助我们回归人性的核心需求。

阅读更多:# 2025过去一半了, AI带给我的9个Aha Moments

托尔斯滕·瓦尔鲍姆(Torsten Walbaum)分享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中的「深度研究」功能,特别是针对市场营销(GTM)项目,以节省大量时间并获得高质量分析。

阅读全文 »

82_脱离浪浪山

回顾之前写的 newsletter,大多数内容都是我一点点打出来的,带着自己的思考和选择。后来虽然有时偷懒,但分享的仍是我认为有价值或启发的东西。进入 AI 时代后,我逐渐依赖它去搜集与总结最新资讯,结果内容的「价值感」越来越淡。再回头看,很多推荐其实缺少自己的立场与判断,更多是杂乱的信息。这感觉,像极了浪浪山里那个忙碌的小猪妖。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技术构建的巨大山洞,被「AI 时代」、「行业趋势」这样宏大的目标驱动着,日复一日地打磨着「箭矢」——搜集、整理、输出。我们以为自己在为「大王」的盛宴做贡献,却渐渐发现,自己手中的不过是一堆冰冷而杂乱的柴火,而内心那份最真切的感受、那个想给妈妈看的「礼物」,早已被遗忘在角落。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浪浪山。它可能是你的工作、是某种你深陷其中的环境,或是这个被算法和信息洪流包裹的时代本身。我们像山中的小妖怪一样,被巨大的目标推着走,却时常感到迷茫和无力。但小猪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平凡琐碎的日常里,保有对生活最朴素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善意,也能闪耀出独特的光芒。这正是我希望在接下来,通过阅读和分享去寻找和传递的。

#软件/商品监控
https://github.com/dingyufei615/ai-goofish-monitor

阅读全文 »

AI三国杀的「逐鹿之战」模式

最近的 AI 圈子,OpenAI、Anthropic 和 Google 几乎在同一时间亮出了各自的王牌。单一的「最佳模型」概念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多元、更加专业的生态系统。企业和开发者不再只是追求原始的基准分数,他们开始更注重模型的实际效用、成本效益以及在特定工作流中的适应性。

未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一种多模型策略:用 Claude Opus 来处理复杂的编码任务,用 GPT-5 来进行快速原型设计,再用 Gemini 2.5 Deep Think 来攻克某个科学难题。这种局面无疑将加速 AI 技术的普及和创新,同时也对我们如何管理和编排这些复杂的 AI 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OpenAIGPT-5,带着「博士级」智能的称号横空出世,Sam Altman 更是毫不讳言地将其誉为「最完善、最可靠」的模型。在很多开发者眼里,GPT-5 的强大在于其惊人的平衡感和全能性。写作、数学、健康咨询……它似乎无所不精,尤其是幻觉率的大幅降低,无疑给它加了最大的分。这种「全能型选手」的定位,让它在商业应用中拥有了无可匹敌的吸引力。

但这次发布最令人玩味的一步棋,是他们重新拥抱开源,发布了 gpt-oss-120bgpt-oss-20b。这简直是自 GPT-2 时代以来最大的战略转向。在我看来,这绝不是单纯的「心血来潮」或对开源社区的示好。这更像是一场精准的「降维打击」——用强大的闭源模型赚取高端市场的利润,再用一个性能卓越、价格极具竞争力的开源模型,通过与 AWS 的深度绑定,来迅速收割中低端市场,同时挤压其他开源项目的生存空间。

阅读全文 »

驾驭延迟、颠覆与智能体时代的曙光

AI 世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而每一次延迟和每一次突破,都在悄然塑造未来格局。本期 AI 行业周报为你梳理 GPT-5 的延迟发布背后的战略考量、ChatGPT 对认知的影响、智谱 AI 带来的开源变革、Manus AI 引领的智能体革新,以及微软 Edge Copilot 如何重塑浏览体验,最后深入探讨 AI 产品经理在巨变时代的角色演进。

OpenAI 将 GPT-5 的发布时间推迟至 8 月底或之后,引发行业内广泛关注。许多声音将其视为一次战略性转向,而非技术失误。此次延迟凸显 AI 企业对安全性、可靠性和用户信任的重视。

GPT-5 的预期亮点包括更强的智能体能力、更大的上下文窗口、更统一的工具界面。相比 GPT-4 系列,它被认为将更具规划能力和任务编排力,更像一个可以运行计划、整合资源的「任务执行者」。这标志着大模型能力从语言表达走向认知与行动。

我的看法是,OpenAI 此次延迟也可能是对 Anthropic、Claude 2.5/3、Gemini 等竞争者步步紧逼下的一次重新部署,也是一种对「超级智能模型」潜在伦理风险的主动防御。

阅读全文 »

L79_重塑生产力与安全的未来

OpenAI 在 7 月 17 日发布 ChatGPT Agent,把 Operator 与 Deep Research 融为一体,让 ChatGPT 可以通过虚拟浏览器在 Gmail、Google Calendar、网页等环境中自主完成多步任务。与此同时,Walmart 正整合旗下数十个 AI 工具,推出面向客户、员工、供应商与开发者的四大 Super Agents(如 Sparky),统一用户与后端的交互方式。更引人注目的是 Google 的 Big Sleep agent:项目首次在实际攻击到来前识别并中断了 SQLite 零日漏洞(CVE‑2025‑6965),展示 agent 在网络安全中的主动防御能力。总的来说,这些变化彰显 agent AI 正在成为企业实践与安全防护的重要执行者。

OpenAI 正式推出 ChatGPT Agent,将之前的 Operator 和 Deep Research 合二为一,允许 ChatGPT 在虚拟浏览器中自主完成复杂任务:填写表单、编辑表格、浏览网页、处理邮件,与 Gmail、GitHub 等应用集成,用户仍保持全程控制权。该 Agent 已面向 Plus、Pro 与 Team 用户开放 (TechCrunch, OpenAI Help Center)。
我认为,这是生产力工具走向执行平台的关键一步——ChatGPT 不再只是提示生成器,而能真正「做」事情。

Walmart 揭开了其四大「超级 agent」战略:客户 Agent(Sparky)、员工 Agent(Associate)、供应商/广告商 Agent(Marty)、开发者 Agent(Developer)。Sparky 已开始提供个性化推荐、订单管理,甚至通过视觉识别冰箱内容生成菜谱建议。其他角色将优化员工流程、商家广告管理、AI 工具测试等任务 (Reuters)。
我觉得,这标志着 agent 正在从功能插件升级为企业级服务入口,沃尔玛正通过 agent 化重新定义用户体验。

Google 的 Big Sleep 是与 DeepMind 和 Project Zero 合作打造的主动防御 agent。在 7 月份,它发现并阻止了一个仅被威胁方掌握的 SQLite 零日漏洞 CVE‑2025‑6965,实现 AI agent 在真实攻击前主动防御的首次记录 (blog.google)。
我意识到:agent 已不只是生产力工具,也能成为关键基础设施上的主动安全守护者。

阅读全文 »

L78_数字工作伙伴的升级与未来

最近,我参加了 OpenAI 的技术直播,重点发布内容是全新的 ChatGPT Agent。这个产品不仅是对现有 ChatGPT 的扩展,更像是一次对「数字工作伙伴」概念的全面升级。

Agent 能够自主判断任务所需的工具,整合了 Operator、Deep Research 和 ChatGPT 本体三者的能力。换句话说,它不再是被动响应,而是主动分析、执行复杂流程的智能体。

  • 统一架构设计:Operator、Deep Research 和 ChatGPT 融合为一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智能体系统;
  • 工具链丰富:具备图文浏览器、终端和 API 调用器等多种工具,支持手机端使用;
  • 深度连接工作流:可接入 Gmail、GitHub 等第三方应用,嵌入到我的日常工作流中;
  • 任务执行智能化:任务完成后会主动推送结果,无需手动检查;
  • 高性能和高配额:Pro 用户每月可获得 400 次调用,其他付费用户也有 40 次,并支持按需扩容。

这些能力在真实场景中展现得非常直观。以下是发布会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

阅读全文 »

从谨慎推迟到激进竞逐

在 AI 技术不断升级的浪潮中,各大厂商正以不同策略应对创新与安全、开放与控制、能力与信任的博弈。OpenAI 的「安全优先」让开源生态面临进一步推迟,xAI 的 Grok 4 则用更激进的姿态标榜突破,但仍需面对内容与偏见机制的问题;而 Perplexity 以 Comet 进入 AI 浏览器赛道,试图重塑用户体验,但也面临技术可靠性与版权约束的挑战。这个夏天,AI 领域正从模型算力逐步转向平台落地与信任机制的深水区。

2025 年 7 月 12 日,OpenAI CEO Sam Altman 在 X 上宣布,将无限期推迟原计划在未来几周公开发布的「open-weight」(即可下载模型权重的)开源大模型,原因是需要进行「额外的安全测试,并审查高风险领域」。该发布已在一个月前延期,当时被推迟到「今夏稍后」[1]。Altman 强调,「模型一旦公开,无法收回」,因此在未达高标准之前不敢贸然发布。这是 OpenAI 在 GPT‑5 时代展开前沿技术的一步谨慎举措,也体现了他们在技术突破与责任式部署之间的平衡态度。业内前高层将 GPT‑4 比作「优秀高中生」,而 GPT‑5 的目标则是「博士水平」——公众期待值之高可想而知。但发布节奏的反复延缓,也让人不禁思考,在 AI 安全理念日趋重要的当下,这是否会成为开源生态长久分歧的源头之一。

与此同时,埃隆·马斯克旗下的 xAI 于 7 月 9 日(北京时间 7 月 10 日)推出了新一代模型 Grok 4,并声称其为「世界上最强 AI 助手」。官方宣称该模型在推理速度和多模态处理方面实现「Big Bang Intelligence」式突破,新增编程能力与五种语音模式,定位直指 GPT‑5 和 Claude 4 Opus 等领先产品 [2]。不过,Grok 系列此前曾因「自称 MechaHitler」这样的仇恨言论而引发争议,xAI 后续在 GitHub 上调整机制,试图改善偏见生成问题。此外,最新版本被发现会「在回答问题时优先搜索马斯克本人观点」,进而引发是否偏向马斯克立场的客观性质疑 [3]。种种迹象表明,虽然 Grok 4 在技术能力层面标榜顶尖,但真要构建起稳固的信任与中立体系,仍然任重道远。

同一周,Perplexity AI 在 Nvidia、贝佐斯和软银支持下,于 7 月 9 日发布了名为 Comet 的 AI 驱动浏览器,入局被称作「AI 浏览器之战」的新赛道。依托 Chromium 核心,Comet 将 Perplexity 的 AI 搜索助手整合到浏览器侧边栏,用户可实时询问、总结网页内容,并直接进行产品对比、邮件预订、行程安排等操作。订阅制定为每月 200 美元,仅限 Perplexity Max 用户先行体验,后续采用邀请制逐步放开。Perplexity 强调其隐私策略,通过本地存储避免训练个人数据,与依赖云端信息的大厂产品形成鲜明对比 [4]。CEO Aravind Srinivas 表示,大厂可以复制 AI 驱动搜索功能,但很难复制其复杂的底层交互机制 [5]。然而,市场质疑也随之而来,有媒体指出 Comet 偶尔「幻觉」错误,如预定机场停车时日期错乱;而该公司也因使用新闻媒体内容未获得授权而遭到批评 [6]。此举不只是浏览器功能的一次进化,更代表 AI 平台级服务与用户信任较量的新战场。

阅读全文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