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Liam·Blog

人生若如初見

L90_产品增长之道与创业新机遇

国庆结束了,大家够回来上班了吧~

本次 Linkloud 沙龙探讨了 AI 产品在巨头环伺下,如何从 0 到 1 寻找产品市场契合点(PMF)并实现增长。三位一线实践者——Kuse.ai 的 CTO Yuhao、Rockbase 创始人齐大、Fellou 浏览器创始成员马骁腾,分享了各自的曲折路径与宝贵经验。

一、三条寻找 PMF 的独特道路

  1. Kuse.ai:从「伪 PMF」到「C2B」的转型。 Kuse 最初定位为服务设计师的无限画布工具,但发现这是一个技术尚不成熟的「伪 PMF」陷阱。转机在于,团队观察到大量用户自发地将各类文件拖入画布进行处理。一次服务器宕机后收到的海量用户投诉,让他们意识到产品已具备用户依赖性,从而坚定地转向「AI 网盘」方向。在增长上,Kuse 放弃了不适合技术团队的传统 B 端销售手段,受电商文化启发转向内容营销。他们抓住 Threads 平台的流量红利,精准定位并成功打透了香港教育市场,形成了一条先通过 C 端积累口碑,再由 C 端用户将产品带入 B 端组织的 C2B 增长路径。
  2. PopAi:「跟随者」的渠道制胜之道。 作为生产力赛道的「All in One」产品,PopAi 的策略是研究并效仿已成功的先行者。他们认为,商业世界中,对手重金投入的渠道必有其价值。因此,PopAi 首先选择了以 Google 为代表的 SEM 渠道,精准捕获有明确「AI PPT」等搜索需求的用户。随后,他们意识到复杂产品需要信息密度更高的渠道,于是重点布局 YouTube 长视频内容营销,通过深度教程成功触达核心用户。其渠道选择逻辑是:产品特性复杂的用长视频,功能点新奇直观的用短视频。
  3. Fellou 浏览器:定义「Agent Browser」新品类。 Fellou 的目标是成为 AI 时代的浏览器入口。其成功关键在于:独特的交互设计(如实时展示 AI 操作的「Shadow Space」),能生成精美、易于社交传播的可视化报告,以及战略性地提早发布 Windows 版本,迅速抢占了广大的非 Mac 用户。团队发现,用户留存的核心在于「Memory」——让用户在产品中积累自己的数据资产。因此,Fellou 的迭代重点是强化浏览器的基础体验和记忆能力,让浏览器真正「懂」用户。
阅读全文 »

L89_就业冲击与创业自由

国庆长假,中秋圆月,好吃好喝好心情!别忘了抬头看看月亮,低头……吃个月饼!祝你节日玩得开心,吃得满足,幸福感爆棚!

创业最大的挑战源于过度的自由,它使创业者容易迷失方向。成功的关键在于将开放式的理想转变为封闭式的、具体可解的问题,并围绕其构建战略。

傅盛认为,许多创业者最初怀揣着「改变世界」、「成为最牛的人」等宏大而模糊的情怀,但这其实是一种「状态」,而非可执行的「目标」。这种开放式的探索充满了不确定性,就像在没有地图的广阔天地中航行,极易消耗精力并导致迷惘。他以亲身经历和观察为例,指出创业成功的核心能力,是将这种无限的自由度收敛,把宏大的创业情怀转化为一个个具体、可衡量、有解的封闭式问题。

一、将开放式问题转变为封闭式问题

阅读全文 »

L88_信息革命的下一站

敬我们,敬我们的友谊,敬我们共同拥有的,或即将拥有的美好。——国庆快乐

设计负责人杰森·斯皮尔曼(Jason Spielman)对他领导谷歌 AI 产品 NotebookLM 设计的全面回顾。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如何将一个早期实验项目,从零开始打造成一款荣获《时代》杂志「2024 年度最佳发明」的成熟产品。他在其中负责了核心用户体验(UX)、品牌标识和视觉系统的完整设计。

项目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用户在研究和整合信息时普遍面临的「标签页过载」(tab overwhelm)问题,即不得不在多个工具和窗口间频繁切换,导致思路中断。NotebookLM 的目标是创建一个能将阅读、写作和创作过程无缝集成的统一空间。

为实现这一目标,斯皮尔曼设计了标志性的三栏式结构。这个看似简洁的布局经过了上千次迭代,最终确立了一个清晰且可扩展的心智模型:输入 (Inputs) → 对话 (Chat) → 输出 (Outputs)

阅读全文 »

L87_从卖时间到建系统

赚钱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技能,其核心是摆脱「出卖时间换取收入」的线性思维。真正的财富并非来自高薪,而是源于那些在你睡觉时也能持续为你创造价值的资产和系统。这本质上是从「穷人思维」(卖时间)到「富人思维」(建系统)的转变。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运用杠杆,尤其是代码、媒体等可无限规模化的指数级杠杆。战略上,这意味着要选择能「一对多」服务的事业,与正直诚信的伙伴长期合作,并把握技术与社会趋势的时机。然而,这一切的根基在于构建无法被轻易替代的「专长」。这种专长往往诞生于不同知识领域的交叉地带,并由个人天然的兴趣与天赋驱动。只有在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持续深耕,才能形成核心壁垒,最终将创造的价值转化为持久的财富。

1. 人类的职责:掌舵与引导 (The Human’s Role: Steering & Guiding)

  • 定义宏观方向:澄清模糊指令(如明确分析指标),确认 AI 的行动计划,并凭借经验排除无意义的探索路径,确保分析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
  • 注入隐性上下文:提供 AI 无法获取的关键「场外信息」,如「运费规则调整」、「产品品控传闻」、「竞品降价」等,这些信息是触及问题本质的决定性因素。
  • 实施监督干预:始终保留最终决策权,授权 AI 访问数据,并在需要时无缝接管,进行更深度的手动分析。
阅读全文 »

本周西呗的预制菜风波闹得沸沸扬扬,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当下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如今许多人似乎更看重食品的口味,而非其健康与安全。放在几年前,我第一次吃西呗时也觉得相当惊艳。

2025 年 8 月 26 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这份文件被视为继十年前「互联网 +」行动之后,又一份指导中国未来产业变革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蓝图。报告旨在将人工智能(AI)从根本上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

报告首次系统性地将人工智能定义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强调其作为基础生产要素的本质。为实现这一目标,报告构建了一个以应用为牵引、基础为支撑的「6×8」发展框架,并设定了清晰的三阶段发展目标:

  • 2027 年:实现 AI 与六大重点领域的深度融合。
  • 2030 年:智能经济成为重要增长极。
  • 2035 年:全面进入智能经济社会新阶段。
阅读全文 »

35岁,人生才真正开始

最近和不少朋友聊天,发现一个现象:很多人,尤其是过了 35 岁,都开始有一种无声的恐慌。这种恐慌不是来自具体的裁员或账单,而是一种更深层的迷茫:「我拼了这么多年,得到的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我们习惯于将这种状态称为「中年危机」,但心理学大师荣格,给了它一个更积极、也更深刻的名字——个性化 (Individuation)。

他认为,40 岁不是危机的开始,而是自我整合、真正活出自己的黄金时代的开端。

荣格的理论点明了一个真相:我们人生的前半场,本质上是在完成社会化。

从求学、工作到成家立业,我们像一个尽职尽责的项目经理,严格按照社会给定的成功 KPI 来执行任务: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大厂的 Offer、不断上涨的薪资、体面的社会地位……

我们努力打造一个符合外界期待的人设,一个闪闪发光的社会自我。这没有错,这是生存和立足的必要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真实的自我、那些不符合标准的欲望和梦想,被暂时压抑和雪藏了。

直到 35 岁左右,当外部世界的任务基本完成,那个被忽略已久的真实自我才开始醒悟。

这场转变的核心,是从关注「外求」,如别人的评价、社会的标准,逐步转向关注「内求」,如内心的满足、真实的渴望。

这必然会带来一系列变化:

  1. 重新定义成功:我们不再执着于赢过别人,而是开始思考什么能让我真正圆满。成功不再是爬得有多高,而是活得有多真实。
  2. 完成阴影整合:你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那些曾经被视为缺点的部分。你意识到,真实的你,正是由这些光明与阴影共同构成。不再追求完美人设,反而获得了巨大的自由。
  3. 优化你的人际资产:你不再需要通过无效社交来证明自己。时间的宝贵让你学会断舍离,把能量留给那些真正滋养你、能与你同频共振的关系。
阅读全文 »

历史不容忘却,和平必须守护,民族复兴步伐不可阻挡!

每年公司都会为员工安排体检,由于我并非医疗专业人员,很多体检项目我并不清楚其具体作用,也没有精力去一一研究。这时,我通过 AI 来弥补信息差,确保体检项目选择更加全面和针对性。具体做法是,我会将父母的年龄、职业信息以及过往的体检报告上传给 AI,让它根据这些数据推荐最适合的体检项目。

体检结果出来后,我也会将报告输入 AI,让其梳理出需要进一步复查的项目。像「虹线」中提到的 AI 报告解读功能,能帮助像我这样对医学术语不太了解的普通人,快速理解体检结果。例如,AI 不仅将结果转化为普通易懂的语言,还帮助我识别出了哪些项目可能存在潜在风险,哪些则是正常的生理波动。这种便利性,特别是对年长的父母来说,非常有帮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 AI 能完全替代医生。在处理这些复查项时,我依然会根据 AI 给出的建议,去医院与医生沟通。比如,有些项目可能是无效检查,或者性价比不高,医生往往不会主动提及,而 AI 则能帮我提前识别出来,减少我与医生沟通时的信息不对称。AI 的预诊和问诊帮助我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提问,避免了无效的等待和多次沟通。

阅读全文 »

在这个充满诱惑和竞争的世界里,许多人都在教我们如何坚持热爱。确实,热爱一件事不仅能带来生活的满足感,还能让我们远离后悔。即使从赚钱的角度来看,真正热爱一件事的人,往往能超越常人的付出,最终收获惊人的回报。正如纳瓦尔所说,「成功的真谛,是用热爱碾压别人的努力。」

然而,在实践中,很多人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在坚持热爱之前,先找到那个值得热爱的事?如果我们能够像巴菲特那样,在青少年时期就发现自己的投资兴趣,那当然是理想的。但是有些人可能要等到中年甚至更晚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热爱,这样的延迟确实有些可惜。那么,我们该如何加速这一过程呢?

有时候,「低效」并非真正的低效。在寻找热爱之前,很多人会经历一段看似无所作为的阶段。这个时期被一些人称为「大器晚成」的准备期,事实上,很多成功的人生,都有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我最近读到一本书《Second Act: What Late Bloomers Can Tell You About Success and Reinventing Your Life》,书中提到,大器晚成型的人会经历一个阶段,他们在这段「低效准备期」内会尝试掌握各种通用技能,虽然这些技能当下可能看似无法直接变现,但它们为个人的多元思维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正如芒格曾说,「投资只不过是人类智慧的一个分支」,其实,热爱的领域也需要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理解。

我曾听霍华德·马克思说过,「真正让你赚钱的,是待在市场中的时间,而不是你能否精确择时。」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要想在自己热爱的事物上取得突破,最重要的不是一开始就做得完美,而是「待在牌桌上」,不断积累经验,直到机会来临。

阅读全文 »

L84_放慢时间的感知

马斯克的星舰完成了第十次试飞,nano-babana 的 AI 模型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更新。科技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次实验、每一次迭代,都在悄然重塑我们的世界。或许此刻你正在阅读这段文字,另一端的地球上,已经有人见证了新的突破。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未知与可能,而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就是时刻保持好奇,去理解这些巨变背后的逻辑与意义。

我们的时间感知并非由一个专门的「时钟」器官控制,而是由大脑多个神经系统共同构建。这些系统包括小脑、前额叶皮层、基底神经节、海马体等,负责追踪不同时间尺度的感知。大脑在三种时间尺度上进行计时:从毫秒到秒的精确计时、几秒到几分钟的规划决策以及跨越几天甚至几年的长期记忆。

时间流逝加速的感觉其实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事实。这种感知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大脑编码经验的方式随时间变化而改变。新颖性效应指出,面对新的或不寻常的事物时,大脑会投入更多注意力并形成更丰富的记忆,使得时间感觉变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变得更加可预测,缺乏新鲜感,大脑对重复事件不再高分辨率地记录,从而导致时间感觉压缩。情境变化假说则表明,生活中的变化越多,大脑中的「心理时间戳」就越多,时间感觉就越长。而熟悉的和重复的事物减少了大脑的注意力,使得时间感变得模糊。

此外,大脑的「内部时钟」通过计算脉冲记录来感知时间。当我们专注时,脉冲记录更多,时间显得更慢;而当我们分心时,记录减少,相同的时间段就显得更短。可预测性也是时间感觉加速的原因,因为大脑减少了对熟悉事物的关注并简化了记忆存储。

阅读全文 »

童年时期时间感觉很慢,是因为我们沉浸于当下,充满好奇和开放性。

我们的大脑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时间感官器官或「时钟」,它对时间的感知是灵活且依赖于具体情境的,是由多个神经系统共同构建的。这些系统负责追踪运动、注意力、记忆和身体内部节律。大脑至少在三个不同的尺度上追踪时间

  • 毫秒到秒: 负责快速、精确的计时,例如言语和运动协调,由小脑和感觉皮层管理。
  • 几秒钟到几分钟: 用于日常的规划和决策,由前额叶皮层和基底神经节负责。
  • 更长的时间: 塑造我们的人生故事和连续感,帮助我们存储和回忆跨越数日或数年的事件,由海马体和楔前叶管理。

时间流逝加速的感觉是一种主观感知,而非客观事实。其主要原因在于大脑编码经验的方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 新颖性效应(the Novelty Effect): 当新的或不寻常的事情发生时,大脑会投入更多注意力,并形成更丰富的记忆,这会使时间感觉变长。而对成年人来说,生活变得更可预测,大脑不再「高分辨率」地记录,导致时间感压缩。
  • 情境变化假说(the Contextual Change Hypothesis): 大脑通过计算发生的不同事件来追踪时间。生活中的变化越多,大脑中的「心理时间戳」就越多,时间感觉就越长。而日常生活的重复和缺乏变化会导致时间感模糊。
  • 内部时钟和注意力(internal clock & attention): 大脑有一个计时系统,感知时间取决于有多少「脉冲」被记录下来。当你专注时,更多脉冲被记录,时间感觉更慢、更充实;而当你分心时,脉冲记录减少,相同的时间段感觉更短。
  • 可预测性缩短时间(predictability shrinks time): 大脑为了提高效率,对熟悉的事物会减少关注,并以更少的细节进行存储,导致这些经历被压缩,时间感因此缩短。
阅读全文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