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Liam·Blog

人生若如初見

L94_知识管理与智能体探索

周末去爬了大雷山,开车可以去山脚,大概爬一小时可以到山顶,如果运气好可以看到云海~

我花了三个月测试 AI 知识库,这个免费工具才是答案。

我先坦白:我非常不擅长记笔记。

Evernote、Obsidian、Apple Notes… 我试过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工具,然后又放弃了所有。我的想法不是在复杂的系统中迷失,就是在简单的应用里被「活埋」。

阅读全文 »

在过去短短两三年间,我们几乎所有人都被 ChatGPT 的「超能力」所震撼。我们很快就习惯了人工智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带来的便利,它能编写复杂的代码,能写邮件,或者构思文案,甚至遇事不决的时候也可以找他们讨论。

大语言模型,本质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符号处理器——它由词元(Tokens)构成,智能建立在对人类语言和知识的海量统计之上。

图像生成模型,则是一个强大的视觉翻译器——它通过逐步去噪将文字转化为画面,能力建立在对「描述与视觉」对应关系的海量学习之上。

然后,就在我们以为看清楚未来模型的发展都是基于文章或像素预测的时候,Sora 出现了。

因为这不再是语言游戏。

阅读全文 »

双十一已经开始 2 周了,感觉该买的东西都已经买完了,但是 11.11 日还没有到来。

Figma 的崛起常被归功于「更好的体验」和「网络效应」。这没错,但如果成功仅凭此,坐拥无限资源的 Adobe 为何没能直接复制它?

答案不是 Adobe「太慢」,而是它在架构上「做不到」。

阅读全文 »

2004 年 10 月,Naval Ravikant 的电话响个不停。

「恭喜你,上市成功了!」朋友们兴奋地祝贺着。他 1999 年创立的公司 Epinions,在与 DealTime 合并后,刚刚以 Shopping.com 的名字成功上市,首日市值高达 7.5 亿美元。

这是一个创业者梦寐以求的时刻。但 Naval 却站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他一分钱都没拿到。

五年的心血,换来的股权在合并时已经归零。他被自己的投资人和合伙人,用一个精心设计的估值陷阱骗走了。

阅读全文 »

我们都听过关于 Figma 如何崛起的传奇故事。

这个故事通常是这样的:Figma 打造了一款基于云的协作工具,在一个属于单机软件的陈旧世界里,它通过强大的网络效应和卓越的用户体验,彻底颠覆了设计行业。

这当然是对的。但这个解释总让人觉得……不完整。

如果成功真的只是关于「增加协作功能」和「更好的用户体验」,为什么像 Adobe 这样拥有无限资源、顶尖人才和数十年市场统治地位的巨头,不能简单地复制它呢?

我们常常用一些陈词滥调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公司行动迟缓」,「创意不值钱,执行才是关键」。这些话听起来很深刻,但正如 Sangeet Paul Choudary 所言,这是一种「共识剧场」——每个人都假装点头表示赞同,但没有人真正知道如何应用这个「洞见」。

阅读全文 »

跳出单一赛道:一个帮你「全面通关」的人生升级模型

你是否也观察到一种奇怪的现象?

我们身边不乏在单一领域极其成功的人:那个在商界叱咤风云、银行账户里数字惊人的企业家,他的亲密关系却可能一团糟;那个拥有雕塑般完美身材的健身博主,却可能在知识深度上乏善可陈;又或者,那位充满智慧、言语通透的灵性导师,自己却在为生计发愁。

我们拼命「卷」事业、「卷」身材、「卷」认知。我们书架上摆着《富爸爸穷爸爸》、桌上是健身计划,手机里还装着冥想 APP。每一个工具都在承诺帮我们「升级」,但为什么我们常常感觉自己只是在不同的「地图」上各自为政?

更糟糕的是,我们常常感觉自己像个 NPC(非玩家角色)。

阅读全文 »

技术真实的金融幻觉

上周,杨振宁先生逝世的消息传来,令人深感痛惜。

我所就读的研究生院校,正是杨先生职业生涯最后工作的地方。学校对杨先生极为敬重,据我所知,即便先生早已荣休,学校也一直为他保留着那间办公室。

当他离世的讯息发布后,在留学生群体中引起了巨大震动。消息传出的第一时间,便有中国留学生在深夜时分,自发赶赴杨先生的办公室门前献花悼念。

随后几天,更多的同学也陆续跟进,大家还在学校的黑板上写满了留言,字里行间满是哀思,以此共同缅怀和告慰这位科学巨擘。

阅读全文 »

你的下一个商业创意,正藏在每日的抱怨中

我们都曾有过那样的时刻:深夜,一杯咖啡,一块白板,试图「头脑风暴」出一个价值百万的创意。我们被「尤里卡!」(Eureka!)的传奇故事所吸引,总以为伟大的商业灵感必然来自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

但如果真相恰恰相反呢?

如果那些最具潜力的商业构想,根本不是源于石破天惊的「灵感」,而是来自平淡无奇,甚至令人烦躁的「痛点」呢?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发现了一个反直觉的真相:最成功的创意,往往不是被「发明」出来的,而是被「观察」到的。 它们隐藏在你的日常抱怨、同事的牢骚、甚至社交媒体上一句无心的「我希望有……」之中。

阅读全文 »

Hirono「时间后头」

via: 泡泡玛特在无人村办艺术展

三天前的深夜,我像往常一样刷着短视频。突然,一首 R&B 曲风的《一路向北》划过,那醇厚丝滑的转音和熟悉又陌生的唱腔,让我瞬间愣在原地。

我敢打赌,这绝对是哪位音乐大神的新作。

直到歌曲结束,我意犹未尽地点进作者主页,想看看「大神」还「致敬」了谁。结果,在另一首神级翻唱《青花瓷》的标题下,我看到了两个刺眼的字:「Suno V5」。

阅读全文 »

L90_产品增长之道与创业新机遇

国庆结束了,大家够回来上班了吧~

本次 Linkloud 沙龙探讨了 AI 产品在巨头环伺下,如何从 0 到 1 寻找产品市场契合点(PMF)并实现增长。三位一线实践者——Kuse.ai 的 CTO Yuhao、Rockbase 创始人齐大、Fellou 浏览器创始成员马骁腾,分享了各自的曲折路径与宝贵经验。

一、三条寻找 PMF 的独特道路

  1. Kuse.ai:从「伪 PMF」到「C2B」的转型。 Kuse 最初定位为服务设计师的无限画布工具,但发现这是一个技术尚不成熟的「伪 PMF」陷阱。转机在于,团队观察到大量用户自发地将各类文件拖入画布进行处理。一次服务器宕机后收到的海量用户投诉,让他们意识到产品已具备用户依赖性,从而坚定地转向「AI 网盘」方向。在增长上,Kuse 放弃了不适合技术团队的传统 B 端销售手段,受电商文化启发转向内容营销。他们抓住 Threads 平台的流量红利,精准定位并成功打透了香港教育市场,形成了一条先通过 C 端积累口碑,再由 C 端用户将产品带入 B 端组织的 C2B 增长路径。
  2. PopAi:「跟随者」的渠道制胜之道。 作为生产力赛道的「All in One」产品,PopAi 的策略是研究并效仿已成功的先行者。他们认为,商业世界中,对手重金投入的渠道必有其价值。因此,PopAi 首先选择了以 Google 为代表的 SEM 渠道,精准捕获有明确「AI PPT」等搜索需求的用户。随后,他们意识到复杂产品需要信息密度更高的渠道,于是重点布局 YouTube 长视频内容营销,通过深度教程成功触达核心用户。其渠道选择逻辑是:产品特性复杂的用长视频,功能点新奇直观的用短视频。
  3. Fellou 浏览器:定义「Agent Browser」新品类。 Fellou 的目标是成为 AI 时代的浏览器入口。其成功关键在于:独特的交互设计(如实时展示 AI 操作的「Shadow Space」),能生成精美、易于社交传播的可视化报告,以及战略性地提早发布 Windows 版本,迅速抢占了广大的非 Mac 用户。团队发现,用户留存的核心在于「Memory」——让用户在产品中积累自己的数据资产。因此,Fellou 的迭代重点是强化浏览器的基础体验和记忆能力,让浏览器真正「懂」用户。
阅读全文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