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Liam·Blog

人生若如初見

L84_放慢时间的感知

马斯克的星舰完成了第十次试飞,nano-babana 的 AI 模型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更新。科技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次实验、每一次迭代,都在悄然重塑我们的世界。或许此刻你正在阅读这段文字,另一端的地球上,已经有人见证了新的突破。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未知与可能,而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就是时刻保持好奇,去理解这些巨变背后的逻辑与意义。

我们的时间感知并非由一个专门的「时钟」器官控制,而是由大脑多个神经系统共同构建。这些系统包括小脑、前额叶皮层、基底神经节、海马体等,负责追踪不同时间尺度的感知。大脑在三种时间尺度上进行计时:从毫秒到秒的精确计时、几秒到几分钟的规划决策以及跨越几天甚至几年的长期记忆。

时间流逝加速的感觉其实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事实。这种感知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大脑编码经验的方式随时间变化而改变。新颖性效应指出,面对新的或不寻常的事物时,大脑会投入更多注意力并形成更丰富的记忆,使得时间感觉变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变得更加可预测,缺乏新鲜感,大脑对重复事件不再高分辨率地记录,从而导致时间感觉压缩。情境变化假说则表明,生活中的变化越多,大脑中的「心理时间戳」就越多,时间感觉就越长。而熟悉的和重复的事物减少了大脑的注意力,使得时间感变得模糊。

此外,大脑的「内部时钟」通过计算脉冲记录来感知时间。当我们专注时,脉冲记录更多,时间显得更慢;而当我们分心时,记录减少,相同的时间段就显得更短。可预测性也是时间感觉加速的原因,因为大脑减少了对熟悉事物的关注并简化了记忆存储。

阅读全文 »

童年时期时间感觉很慢,是因为我们沉浸于当下,充满好奇和开放性。

我们的大脑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时间感官器官或「时钟」,它对时间的感知是灵活且依赖于具体情境的,是由多个神经系统共同构建的。这些系统负责追踪运动、注意力、记忆和身体内部节律。大脑至少在三个不同的尺度上追踪时间

  • 毫秒到秒: 负责快速、精确的计时,例如言语和运动协调,由小脑和感觉皮层管理。
  • 几秒钟到几分钟: 用于日常的规划和决策,由前额叶皮层和基底神经节负责。
  • 更长的时间: 塑造我们的人生故事和连续感,帮助我们存储和回忆跨越数日或数年的事件,由海马体和楔前叶管理。

时间流逝加速的感觉是一种主观感知,而非客观事实。其主要原因在于大脑编码经验的方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 新颖性效应(the Novelty Effect): 当新的或不寻常的事情发生时,大脑会投入更多注意力,并形成更丰富的记忆,这会使时间感觉变长。而对成年人来说,生活变得更可预测,大脑不再「高分辨率」地记录,导致时间感压缩。
  • 情境变化假说(the Contextual Change Hypothesis): 大脑通过计算发生的不同事件来追踪时间。生活中的变化越多,大脑中的「心理时间戳」就越多,时间感觉就越长。而日常生活的重复和缺乏变化会导致时间感模糊。
  • 内部时钟和注意力(internal clock & attention): 大脑有一个计时系统,感知时间取决于有多少「脉冲」被记录下来。当你专注时,更多脉冲被记录,时间感觉更慢、更充实;而当你分心时,脉冲记录减少,相同的时间段感觉更短。
  • 可预测性缩短时间(predictability shrinks time): 大脑为了提高效率,对熟悉的事物会减少关注,并以更少的细节进行存储,导致这些经历被压缩,时间感因此缩短。
阅读全文 »

新设计师生存手册:如何在AI时代蓬勃发展Felix Haas 是 Lovable 公司的 AI 设计师,同时也是一位天使投资人。他投资早期创业公司,并分享他对设计、AI 和创业的见解。以下是他提出的,在 AI 时代成为一名成功设计师的八大准则。

优秀的设计师不会止步于制作效果图。他们会交付可用的产品,展示真实的互动原型,并从用户旅程的角度进行思考。市场看重的是执行力,而不是精美的幻灯片。

AI 可以生成无数的界面、Logo 和布局。你的价值并不在于按下「生成」按钮。而在于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垃圾,以及什么值得打磨。品味和判断力将你与所有使用相同工具的人区分开来。

速度就是你的战略。成功的设计师不是那些花费数周时间雕琢每一个像素的人。而是那些明天就能用新想法去测试用户的人。在市场证明一个设计有效之前,把它当作一个「活」的原型来对待。

提示语是设计,文案是设计,甚至给 AI 的指令也是设计。如果你无法用清晰的文字描述你的想法,你就无法从 AI 那里得到你想要的输出。

阅读全文 »

教育能改变命运吗

教育确实能改变命运,但它不是让你一夜之间实现阶层跃升的捷径,而是一个让你持续进步、让你的「命运」变得更好的工具。

我们常常听到「教育改变命运」这句话,既有像火车之父史蒂芬森那样,通过自学从底层工人逆袭的励志故事;也有现实中,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却买不起学区房,似乎教育回报不那么高的残酷案例。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并存,让很多人感到困惑。

教育的力量毋庸置疑,但如果将教育等同于「考上好大学,社会就欠你一份好工作」,那可能就想错了。教育的真正价值,远比简单的社会阶层提升重要得多。正如文章所指出的:「你的命运早就注定了,而教育本身就是要让你的命运变得更好一点。」

对于「阶层固化」的抱怨,文章给出了一个现实的观点:「向上的通道必然艰辛,向下的大门永远打开。」 很多人在社会中奋斗无果,抱怨不公,但其实你所处的社会并不欠你任何东西。从一个县城来到大城市读书,这本身已经是人生的一大成功。重要的是,你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并看到自己的优势——比如你的勤奋、努力和吃苦耐劳。

阅读全文 »

L83_关于你自己的「上下文」

在 AI 时代,缺少的不是外部知识,而是关于你自己的「上下文」—— Flomo

这 9 个「Aha Moments」展现了 AI 时代下人们的集体顿悟与实践启示。

  • 首先,随着 DeepSeek、Qwen3 等开源模型的普及,技术门槛大幅降低,竞争焦点已从模型本身转向应用创新,智能真正实现了普惠化。
  • 其次,在技术迭代极快的背景下,所谓护城河更多来自执行速度与用户体验,而非技术壁垒。
  • 第三,创业者应放下对完美的执念,「套壳」不等于无价值,积极行动、快速迭代才是生存之道。
  • 第四,抢先体验前沿产品能提前洞察未来,例如 Agent 的出现已让人预见到 2025 年将是「Agent 元年」。
  • 第五,AI Agent 的潜能仍被低估,它们已从单一推理进化为能自主调用工具、完成复杂任务的智能体,蕴含巨大商业机会。
  • 第六,创业不能为了追逐风口而牵强应用 AI,真正的价值在于降低成本、强化分发、支持小众市场,创新必须基于真实需求。
  • 第七,人们常常高估短期影响而低估长期变革,AI 对广告和商业模式的深远重塑更可能在十年尺度上显现。
  • 第八,随着开发门槛降低,「美」和审美力被重新确立为核心竞争力,AI 工具赋能设计师将美学转化为生产力。
  • 最后,AI 的价值不仅在效率,更在情感与陪伴层面,它能创造「爱的瞬间」,回应人类最深层的情感需求。
    整体来看,这些顿悟串联起从技术普惠、执行力到长期趋势、审美价值与情感连接的完整图景,展现了 AI 如何在工具与人性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阅读更多:9 个 Aha Moments

阅读全文 »

9 个 Aha Moments

  1. 「这不是个公平的竞赛!」
    曾有创业者因无法获取顶级大模型而感到竞争不公,但 DeepSeek 和 Qwen3 等模型的开源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SOTA 模型成为人人可用的公共资源,不仅实现了智能普惠,也显著降低了应用开发的成本。Qwen3 提供全系列模型,让创业者能找到最适配的选择。这一顿悟的核心是,AI 时代的竞争正从模型能力转向应用层的创新。

  2. 「没有秘密,只有纯粹的执行速度」
    在开源盛行、模型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传统的技术壁垒正变得脆弱。Manus 的成功证明,To C 产品最大的护城河在于「纯粹的执行速度」。尽管 Perplexity、Cursor、Monica 等应用没有自研大模型,但它们凭借快速迭代和极致的用户体验,依然获得了巨大的用户量。这一顿悟表明,与其空谈「壁垒」,不如专注于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通过持续的产品改进和口碑积累,构筑真正的竞争优势。

  3. 「质疑汤姆猫,成为汤姆猫,超越汤姆猫」
    这一顿悟的核心思想是「积极行动」。过去,很多 AI 小应用因被认为是「套壳产品」而遭批评。但「套壳」并非贬义,它其实是利用最新技术能力的产品力体现。关键在于放下对完美「终局产品」的执念,像「汤姆猫」一样,先积极行动起来,在 AI 浪潮中不断学习和迭代。只有放下执念,专注于理解和抓住当下,才能在快速变化的技术浪潮中找到真正的机会。

  4.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均匀分布」
    「产品蝗虫」这类从业者,通过率先体验前沿产品,具备提前感知未来的价值。通过深度体验 Devin,人们预见了 AI Agent 的「模糊模样」:像一个聪明员工那样展示思考过程、制定计划和自我校验。基于此,人们大胆地将 2025 年称为「Agent 元年」,并很快得到验证。这一顿悟强调,积极行动和抢先体验能让人提前看到未来的可能性,并更有可能参与创造未来。

  5. 「AI Agent 带来的变化和机会,仍然被低估了」
    通过对大量 AI Agent 产品的评测,人们普遍感到 Agent 所带来的变革被低估。以 Lovart.ai 为例,它不仅能生成 logo,还能自主思考并给出包括 App UI、广告牌在内的整套 VI 设计,甚至创造出富有创意的广告语。这标志着 AI 能力已经从简单的推理,跃升到了调用工具完成复杂任务的 L3 阶段。这一顿悟揭示了 Agent 的巨大商业潜力和发展空间。

  6. 「不要为了 AI 而 AI、为了风口而创业」
    这一顿悟借用 1803 年「蒸汽马车」的设计图,批评了新技术出现时生硬照搬旧有模式的错误。AI 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作为一个「杠杆」,降低了开发和推广成本,强化了推荐算法,并培养了用户付费习惯。这使得服务于小众垂直需求也能实现商业闭环。SunAlly 和 FocusFlight 等产品证明,真正的创新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洞察,而非盲目追逐技术热点。

  7. 「我们总是高估未来两年的变化,低估未来 10 年的变革。」
    引用比尔·盖茨的这句名言,人们反思在面对 AI 变革时可能犯的错误。马克·扎克伯格关于「终极商业 Agent」的设想,即 AI 自动完成所有广告投放,可能不会在短期内完全实现,但对广告行业乃至整个商业世界的颠覆是确定性的。人们常常因对短期变革的过度反应,而忽视了其在未来十年带来的更深层次、更全面的重塑。

  8. 「美是一种生产力」
    随着 AI 编程工具的成熟,产品构建变得越来越简单,这使得优秀的设计和审美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设计师具备共情和独特性等成为优秀创业者的关键能力。通过 AI 工具赋能,设计师可以从头到尾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产品,例如「日落岛」App。这一顿悟强调,AI 为设计师群体提供了巨大的效率杠杆,让他们能够将「美」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9. 「创造爱的瞬间」
    AI 除了提高效率,也能为人类提供情感价值。「独响」App 的「AI 陪你睡觉」功能每天有一万多人使用,这表明 AI 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对陪伴和情感互动的需求。一位 AI 宠物创始人的使命「创造爱的瞬间」,尤其令人动容。这一顿悟揭示了 AI 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它不仅是生产力的工具,更是情感连接的载体。当效率被无限提高后,AI 可以帮助我们回归人性的核心需求。

阅读更多:2025过去一半了, AI带给我的9个Aha Moments

The Why·Liam·Blog by WhyLiam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WhyLiam创作并维护的Why·Liam·Blog采用创作共用保留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4.0国际许可证

阅读全文 »

托尔斯滕·瓦尔鲍姆(Torsten Walbaum)分享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中的「深度研究」功能,特别是针对市场营销(GTM)项目,以节省大量时间并获得高质量分析。

深度研究是能端到端解决复杂非工程任务的 AI 功能,可以大幅压缩原本需要 10 小时以上的工作,将其缩短到几分钟内完成。尽管其名称听起来像是学术或投资工具,但它对任何涉及信息审查和提炼实际见解的任务都至关重要,尤其适用于 GTM 项目。

AI 代理有时会使用低质量或过时的数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用户应在提示中指定优先使用哪些类型的来源(如政府数据),或先使用其他 AI 模型(如 GPT-5)生成高质量来源列表,再将其提供给深度研究。
如果想要更高的透明度,还可以要求研究代理:

指定高质量来源

阅读全文 »

82_脱离浪浪山

回顾之前写的 newsletter,大多数内容都是我一点点打出来的,带着自己的思考和选择。后来虽然有时偷懒,但分享的仍是我认为有价值或启发的东西。进入 AI 时代后,我逐渐依赖它去搜集与总结最新资讯,结果内容的「价值感」越来越淡。再回头看,很多推荐其实缺少自己的立场与判断,更多是杂乱的信息。这感觉,像极了浪浪山里那个忙碌的小猪妖。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技术构建的巨大山洞,被「AI 时代」、「行业趋势」这样宏大的目标驱动着,日复一日地打磨着「箭矢」——搜集、整理、输出。我们以为自己在为「大王」的盛宴做贡献,却渐渐发现,自己手中的不过是一堆冰冷而杂乱的柴火,而内心那份最真切的感受、那个想给妈妈看的「礼物」,早已被遗忘在角落。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浪浪山。它可能是你的工作、是某种你深陷其中的环境,或是这个被算法和信息洪流包裹的时代本身。我们像山中的小妖怪一样,被巨大的目标推着走,却时常感到迷茫和无力。但小猪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平凡琐碎的日常里,保有对生活最朴素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善意,也能闪耀出独特的光芒。这正是我希望在接下来,通过阅读和分享去寻找和传递的。

#软件/商品监控
https://github.com/dingyufei615/ai-goofish-monitor

阅读全文 »

AI三国杀的「逐鹿之战」模式

最近的 AI 圈子,OpenAI、Anthropic 和 Google 几乎在同一时间亮出了各自的王牌。单一的「最佳模型」概念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多元、更加专业的生态系统。企业和开发者不再只是追求原始的基准分数,他们开始更注重模型的实际效用、成本效益以及在特定工作流中的适应性。

未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一种多模型策略:用 Claude Opus 来处理复杂的编码任务,用 GPT-5 来进行快速原型设计,再用 Gemini 2.5 Deep Think 来攻克某个科学难题。这种局面无疑将加速 AI 技术的普及和创新,同时也对我们如何管理和编排这些复杂的 AI 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OpenAIGPT-5,带着「博士级」智能的称号横空出世,Sam Altman 更是毫不讳言地将其誉为「最完善、最可靠」的模型。在很多开发者眼里,GPT-5 的强大在于其惊人的平衡感和全能性。写作、数学、健康咨询……它似乎无所不精,尤其是幻觉率的大幅降低,无疑给它加了最大的分。这种「全能型选手」的定位,让它在商业应用中拥有了无可匹敌的吸引力。

但这次发布最令人玩味的一步棋,是他们重新拥抱开源,发布了 gpt-oss-120bgpt-oss-20b。这简直是自 GPT-2 时代以来最大的战略转向。在我看来,这绝不是单纯的「心血来潮」或对开源社区的示好。这更像是一场精准的「降维打击」——用强大的闭源模型赚取高端市场的利润,再用一个性能卓越、价格极具竞争力的开源模型,通过与 AWS 的深度绑定,来迅速收割中低端市场,同时挤压其他开源项目的生存空间。

阅读全文 »

驾驭延迟、颠覆与智能体时代的曙光

AI 世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而每一次延迟和每一次突破,都在悄然塑造未来格局。本期 AI 行业周报为你梳理 GPT-5 的延迟发布背后的战略考量、ChatGPT 对认知的影响、智谱 AI 带来的开源变革、Manus AI 引领的智能体革新,以及微软 Edge Copilot 如何重塑浏览体验,最后深入探讨 AI 产品经理在巨变时代的角色演进。

OpenAI 将 GPT-5 的发布时间推迟至 8 月底或之后,引发行业内广泛关注。许多声音将其视为一次战略性转向,而非技术失误。此次延迟凸显 AI 企业对安全性、可靠性和用户信任的重视。

GPT-5 的预期亮点包括更强的智能体能力、更大的上下文窗口、更统一的工具界面。相比 GPT-4 系列,它被认为将更具规划能力和任务编排力,更像一个可以运行计划、整合资源的「任务执行者」。这标志着大模型能力从语言表达走向认知与行动。

我的看法是,OpenAI 此次延迟也可能是对 Anthropic、Claude 2.5/3、Gemini 等竞争者步步紧逼下的一次重新部署,也是一种对「超级智能模型」潜在伦理风险的主动防御。

阅读全文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