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Liam·Blog

人生若如初見

豆瓣为了解决自身的开发流程,代码管理,上线等问题,开发一套系统,内部称作”Code”,随着这套系统的完善,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可以使用这套系统,并且参与这套系统的开发,豆瓣准备将Code开源,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CODE 是什么 C: Community O: Original D: Developer E: Eldamar 一个基于 git 版本控制系统的协作平台。

CODE 为何开源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使用 CODE,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一起开发 CODE。

  • Web:Quixote
  • Template:Mako
  • MySQL:DoubanSQLStore
  • Memcached:DoubanMC
  • git:Pygit2 & git(shell)
阅读全文 »

前段时间看见一个文章,是一个在北京奋斗了十年的夫妻终于首付了100多万买了一套房子,于是讲述了这十年夫妻二人如何节衣缩食的攒钱,终于买了房子将远在老家的父母接来一起住,再也不用两地相思苦,再也不用算这辈子还能见到几次父母的数学题泪眼婆娑的度日。这个文章得到了几十万的转载,大部分的声音是「如果我像主人公一样过日子,还不如去死了。」

当时我立刻想起了另一个天涯上看到的文章,是一个女孩子写的,也是关于买房子的,主题是《房价其实并不高》。她说从自己毕业就攒钱开始买房子,先用攒的十万买一个很郊区的(是在深圳),然后一步步等升值然后卖掉一步步换房到市中心。我记得当时看的时候她已经换了五次房子了,每次买房卖房无不透露了她的精明与勤劳(白给我一套房子我也做不到她那么勤劳)她的同事总觉得房价很高自己买不起,因为同事想买市中心的,交通便利,生活齐全的,还希望是远郊区的白菜价,日常生活中同事也出手阔绰,几乎不攒钱,因此总觉得房价太贵。

虽然我也背负着房贷,且我不觉得房价低,但这两个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并且让我相信了一个道理,在同样的时间里,做了A而放弃了B一定会有牺牲和代价,我们都会错过很多,生活不可能让你什么都得到。节衣缩食夫妻放弃了十年的生活享受,衣服都只穿工装,鼠标垫都用广告商的赠品,最幸福事就是每个月网「买房专用卡」上存钱,十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大房子,比起很多远离家乡的北漂,能跟父母住在一起还能奋斗在梦想的城市里就很幸福。精明的买房姑娘放弃了很多娱乐购物唱歌的机会和时间,盘算着买房卖房,为自己的小窝一点点制定规划和目标,而并不是轻飘飘的抱怨一句房价太高买不起国家混蛋不让年轻人活。

阅读全文 »

一个孤独的小人,面对巨大的地球站在那里,这就是微信的启动画面,许多人对此非常熟悉。 而知道画面里是非洲,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这是因为图片里的地球为云团笼罩,只露出一部分地貌特征,需要对世界地图比较熟悉的有心人才能发现这一点。

不过,因为有了我,一切都变得很简单了:

阅读全文 »

答案:不可能,目前暂无一个软件能取代 LaTeX 排版之王的地位。

当然,LaTeX 的模式并不是每个人都喜闻乐见的。

在加之微软统治下的用户恶习,使得大家更倾向于 Word 的使用。

又,题主将 Word 与 LaTeX 类比,显然和论文排版有关。

阅读全文 »

如果你想着出国留学,先看看这部片吧!最真实的美国留学生纪录片!横跨东西海岸线,历时一年半!展现数十位在美国「小有成就」的中国人,借他们之口说出留学生活的苦与乐!看完,你有没有改变主意呢?

The Why·Liam·Blog by WhyLiam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WhyLiam创作并维护的Why·Liam·Blog采用创作共用保留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4.0国际许可证

阅读全文 »

大三上过一节「Effective Business Communication」的课,Business Communication基本是美国大学商学院的必备课程,不同学校不同教授的教法不一样,但感觉教科书上的内容太有限。随后深入研究了如何在陌生社交圈开口的问题,读了Amazon上搜索出来的关于Networking的第一页面的所有书,并做了很多笔记。

于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翻出了在Evernote里的笔记,考虑到有一些可能只适合美国的社交场合,这儿只摘录一部分我觉得跨文化通用的。

1. Start with food and drinks

食物和酒往往是打开话题的最好催化剂,哪怕是一个简单的下午茶,少量的cookie往往也可以引出适合的话题,甚至可能是一块甜点的做法,一杯咖啡的醇厚与否。主动给别人倒茶倒酒,都是很礼貌很温和的方式去博得一个好感。这不是所谓的讨好,而是尊重,这是做人不卑不亢的基础。很多Senior级别的人都会通过这种方式去观察别人

阅读全文 »

英文原文: 10 Myths About Introverts,编译:Lzhi』s Views

我非常幸运的发现了这本《内向者优势——如何在外向的世界中获得成功》(英文名:The Introvert Advantage (How To Thrive in an Extrovert World))的好书,我感觉就好像是有人专门为我们这个罕见的小群体写了一部百科全书一样,它不仅对我的很多怪癖做了解释,还帮助我从一个崭新且积极的角度重新定义了我的整个人生。

毫无疑问,几乎所有认识我的人都会说,「啊哈,你不会到现在才发现你是个性格内向者吧?」,其实这并不是那么简单,问题在于将一些人贴上内向者的标签是一种非常浅显且充满各种常见误解的行为,事实要比这复杂的多(在Carl King讲过之后,就更是如此了)

Laney的书中有个章节对人的大脑进行了分析,并解释了神经元是如何在内向者和外向者的神经系统中跟随不同的控制通路进行传递。如果这本书基于的科学理论是正确的,那就证明了内向者是一群对多巴胺过度敏感的群体,太多的外部刺激过量的消耗了它们。相反的,外向者没有足够的多巴胺,他们需要依靠大脑的肾上腺去创造它们,外向者通常有更短的神经通路,他们的大脑血流量也相对更少,外向者神经系统中的信息大部分都是通过位于前额叶的布罗卡氏区(Broca』s area)传递的,而这里正是我们的大部分思考发生的地方。

阅读全文 »

常言道:10多岁比智力,20多岁比体力,30来岁拼专业,40岁拼人脉……年纪再大些要拼什么我就不知道了,但过了60岁肯定重新拼体力,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哈哈。

说到人脉关系,现在任何人都相信它越来越重要,至少我身边大多数朋友都把拓展人脉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包括我自己),刚好30来岁有点经验和积累,还有体力仍然有理想和激情。我在去年重读高阳的小说《胡雪岩》,虽然到现在还没有看完,但这本书通篇讲的,无非是四个字:”人脉关系”,这是一部关于人脉关系投资与经营的最佳教科书,值得一读,尤其身处最讲关系的亚洲社会。

提到人脉关系,我想起2个小故事,

第一是bill gates他老人家,在20岁的第一份合同来自IBM,而据说是因为他母亲本来是IBM董事,是她把小bill推荐给IBM董事长,才赢得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同,这个故事可谓街坊尽知,也常常被人提起来证明人脉关系重要性。但我倒觉得这个事情不是讲人脉而是讲裙带关系,毕竟老妈妈不算真正意义的人脉。

阅读全文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