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69_设计工具革新
2025 年已被业内视为「AI 智能体元年」,而 AI 设计工具的革新则为「设计即代码」注入强大动力。DeepSeek R1、Claude 3.7、GPT 4.5 等模型迭代,奠定了 Agent 技术发展的基础;Figma Make 与 Lovart.AI 等工具则以新范式重塑设计与开发的边界。面对多模态细节、商业化和协同挑战,行业需进一步完善技术与生态。站在「智能体团队」与「设计即服务」的交汇点,从业者唯有持续学习、敏锐洞察,方能在这一波浪潮中抢占先机,实现从通用能力竞争到垂直场景深耕的跨越。
一、AI 模型与智能体技术的进展
1. 大语言模型的快速迭代
2025 年 Q1 以来,国内首款推理模型 DeepSeek R1 发布,凭借低成本、高性能路径,实现了接近国外主流 LLM 的效果,突破了芯片封锁限制,并推动中小企业将关注点从模型研发转向应用落地。国外厂商纷纷跟进:Claude 3.7 在代码生成与交互体验上表现卓越,GPT 4.5 则以高情商对话和低幻觉率为卖点;但其使用成本明显较高 [1]。
2. 多模态模型的演进
多模态模型在丰富应用场景上具有天然优势。目前可分为:
- 专业级工作流(如 ComfyUI),支持自定义流程与极致细节,但对硬件要求高;
- 对话式生成(Midjourney、Gemini、生图 GPT),可通过多轮交互细化创意;
- 轻量级工具(即梦、可灵),兼顾易用性和成本,在国内即梦 3.0 质量领先。
3. 智能体(Agent)技术突破
基于 R1 开源和模型能力提升,Agent 正成为下一代 AI 核心方向。主要形态包括:
- 低代码工作流平台(Coze),允许用户拖拽构建执行逻辑;
- 零工作流全自动工具(Manus),凭自然语言即可驱动全流程任务;
- 标准化集成协议(Anthropic MCP),为模型与外部数据、工具深度协同提供规范]。
二、AI Agent 的商业化与应用
1. 市场规模与投资前景
Research & Markets 报告指出,2024 年全球 AI 智能体市场规模约 51 亿美元,预计到 2030 年将增至 471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 44.8%[2]。Gartner 也预测,2025 年将是 Agent 规模应用的「拐点时刻」,企业软件中自主型 AI 的渗透率大幅提升 [3]。
2. 典型企业应用案例
- 华为光伏电站故障预测:工程师团队部署 Agent 实时监测与预测故障,实现运维智能化,彰显 AI 回归工具本质的价值 [4]。
- 微软 UFO² 桌面智能体:多智能体架构(HostAgent + AppAgent)协同工作,未来的画中画模式可让任务与主界面并行,大幅提升办公效率。
- 亚马逊 Vulcan 仓库机器人:配备触觉传感器与 AI 驱动视觉系统,精准抓取并处理逾 50 万订单,速度远超人类 [5]。
三、AI 设计工具的革新:从 Figma Make 到 Lovart.AI
1. Figma Make——「设计即提示」
Figma Make 将 AI 能力与设计稿深度融合,践行「Design as Prompt」理念:
- 设计稿导入与语义传递:可直接复制 Figma 页面,AI 自动识别布局、组件与变量,用户只需聚焦产品逻辑。
- 原始素材保真展示:插画、图片等素材在生成网页中得到完整保留,提升视觉一致性。
- 精确迭代:支持对单个元素的局部修改与逻辑更新,避免全局重算与 Token 浪费。
- 高级能力集成:内测阶段已支持地图 API、3D 素材调用及摄像头接入等功能,未来有望开放私有模型接入与 API[6]。
2. Lovart.AI——首个专业设计 Agent
Lovart.AI 将「深度思考」引入图像生成领域,是全球首个面向专业设计的 Agent:
- 多模态工具一站式集成:集合 GPT image-1、Flux Pro、Gemini Imagen 3 等主流模型,无需切换即可完成图像与视频创作。
- 完整创意生产线:一句话驱动从草图、排版、风格迁移到批量渲染(最高 40 张)的全流程,真正实现「设计即服务」。
- 实时回溯与知识库:每步操作自动存档,可随时回溯至最佳版本,提升交付效率与可控性。
- 丰富应用场景:涵盖表情包批量创作、电商商品展示、虚拟模特拍摄及一键故事板生成等,正刷新设计生产边界 [7]。
四、技术融合与行业趋势
1. 设计工具与 Agent 的协同演进
随着 Agent 能力的普及,AI 设计工具正向「智能体团队」发展:设计稿不仅驱动视觉生成,还能调用多 Agent 协作,如 NLP Agent 负责文案、视觉 Agent 负责图像、代码 Agent 负责前端实现,共同完成端到端创作。Figma Make 与 Lovart.AI 的融合即是先行示范。
2. 用户角色的转变
- 设计师 → Prompt Engineer
设计师需掌握提示词设计、AI 行为调优等新技能,以驾驭多模态工具的生成效果。 - 前端工程师 → 架构整合者
不再仅是「像素搬运」,而需评估、优化 AI 生成代码,保障性能与可维护性。
3. 市场竞争格局
大厂纷纷推出自研 SDK 与开源协议(如 AWS Agents SDK、Anthropic MCP、Google A2A),争夺 Agent 与设计工具市场话语权;硬件厂商(华为昇腾、NVIDIA)也在底层加码,为 AI 模型提供芯片支持 [8]。
五、挑战与局限
- 多模态细节还原不足:当前模型在微小色差、细线条等设计细节上仍存在偏差,需要后期人工调优。
- Prompt 限制:语言描述与实际意图常有差距,部分专业术语难以被 AI 准确理解。
- 商业化门槛:Agent 部署成本、数据安全与开发复杂度,仍是企业应用的主要顾虑 [4]。
- 编辑操作局限:Lovart.AI 在长对话流程中偶有「遗忘」,Figma Make 在 Beta 期有调用上限 [7]。
六、未来展望
- 模型与推理融合:基础模型与推理模型相结合,通过参数切换实现高效推理和通用能力(如 Qwen 3)。
- 私有化与定制化:企业级用户将期望在安全可控环境中接入私有大模型,以满足行业规范与数据合规需求。
- 智能体团队化:多 Agent 协同完成更复杂任务,从单一 Agent 走向「团队式」智能。
- 跨领域协同:AI 设计工具将与业务系统深度集成,设计师、工程师与产品经理的协作效率进一步提升。
- 教育与人才培养:Prompt Engineer、AI 设计专家与 AI 运维工程师将成为紧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需快速适应。
参考资料
- 1.2025 年第一季度主要 AI 产品汇总. 知乎专栏, 2025.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07203018505581424. ↩
- 2.神仙打架,Manus 之后的新玩家们|赛博月刊 2504, 2025. https://mp.weixin.qq.com/s/Vls3MjXH8Ix6zhA3DuoChw. ↩
- 3.2025 年是 AI 智能体规模应用的「拐点时刻」- 新浪财经, 2025.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5-05-10/doc-inevzuif7861495.shtml. ↩
- 4.AI Agent 商业化浪潮:从技术理想主义到商业现实的惊险一跃, 知乎专栏, 2025.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05763580688734009. ↩
- 5.一周 AI 大事件. 知乎专栏, 2025.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05215044112876372. ↩
- 6.设计师的 ChatGPT 时刻:Figma 把「设计即代码」玩成现实, 微信公众号, 2025. https://mp.weixin.qq.com/s/QmM7-LYdWes5fMz8mXeC2g. ↩
- 7.今天我必须炸裂一下!全球第一个 AI 设计 Agent 没想到这么强!!!, 微信公众号, 2025. https://mp.weixin.qq.com/s/ldtXZl9Q011ozc71X4HweA. ↩
- 8.华为昇腾芯片对于中国 AI 产业链的技术突围意味着什么?美国 BIS 管制新规会否加速这一进程?, 知乎问答, 2025. [链接] ↩
The Why·Liam·Blog by WhyLiam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由WhyLiam创作并维护的Why·Liam·Blog采用创作共用保留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4.0国际许可证。
本文首发于Why·Liam·Blog (https://blog.naaln.com),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文永久链接:https://blog.naaln.com/2025/05/newsletter-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