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68_从教育挑战到投资机遇
AI 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从教育到商业,从设计到投资,AI 的影响无处不在。把握这些趋势,不仅需要关注技术本身的发展,更要理解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和带来的变革。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AI 将继续重塑我们的世界。教育系统需要转型,更注重培养 AI 无法替代的能力;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工作流程和管理方式;设计师和开发者需要适应新的工具和工作方式;创业者需要关注 AI 带来的新机遇。
在这个 AI 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变化,同时也要警惕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新的技术浪潮中乘风破浪,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教育领域的 AI 挑战
AI 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教育领域,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现状:AI 作弊的普遍性
根据相关研究,AI 作弊已成为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面向 1000 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近 90% 的学生使用了生成式 AI 完成作业。这种趋势不仅限于编程等技术课程,甚至在英语、法律、原住民研究等人文课程中也十分普遍 [1]。
在哥伦比亚大学等顶尖学府,学生坦言几乎所有作业都是通过生成式 AI 完成的。一位学生表示他提交的每篇论文约有 80% 是由 AI 撰写的,他只添加约 20% 的「人性」和自己的声音 [1]。这种现象已经蔓延到各个层次的教育机构,从大型州立大学、常春藤盟校,到职业学院和社区大学,学生们在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开始依赖 AI。
影响:传统教育体系的动摇
AI 的普及正在动摇传统教育的基础。教育机构的诚信体系面临严峻考验,零宽容政策往往难以执行。教师们越来越常见到语言生硬但语法完美、听起来不像是人写的论文。然而,研究发现大多数教授无法准确识别 AI 生成的内容,一项研究中教授们错过了 97% 的 AI 生成作业 [1]。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依赖 AI 完成作业的趋势可能导致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下降。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的伦理学教授特洛伊·乔利莫尔表示:「我们可能正在见证一整代人的学习被严重削弱,学习过程正在被短路,而且来得非常快。」[1]
未来展望:教育模式的转型
面对 AI 技术的冲击,教育系统需要进行根本性转型。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表明,作弊行为通常与心理健康、睡眠不足、焦虑、抑郁等因素相关 [1]。教育者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评估学生的能力,从知识记忆转向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
AI 检测工具的表现差异极大,数据也常常互相矛盾。有研究表明,它们对神经多样(neurodivergent)学生和非英语母语者更容易出现误报。Turnitin 的首席产品官表示,他们的产品会更倾向于「谨慎判断」——宁愿漏判 AI 生成的文本,也不愿误伤无辜的学生 [1]。
AI 技术与应用发展
从读心到织网:AI 交互范式的转变
AI 应用竞赛的第一战,是抢占用户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时刻」(moments)。这里的「时刻」指的是我们内心一闪而过的「起心动念」——一个模糊的需求、一个突发的灵感、一个待确认的信息、一个想表达的情绪、一个决策的犹豫瞬间 [2]。
AI 正从一个信息检索、内容生成的效率工具,悄然演变为一面可以映照自我、激发灵感的镜子,开始触碰更个性化、更内在的用户时刻。这种转变的核心优势在于:
- 即时性与低摩擦:自然语言交互大幅降低了表达门槛,用户可以用模糊、口语化的方式提出需求,AI 几乎能即时响应。
- 语境理解与个性化:AI 能够理解更复杂的语境,结合用户的历史数据,提供更个性化、更精准的反馈。
- 万能入口潜力:AI 助手正朝着「万能入口」演进,整合搜索、创作、社交、购物、服务预订等多种功能 [2]。
社交应用的新兴趋势
AI 不再仅仅是提升个体效率的工具,它正通过深度介入我们的思考、决策、表达和情感连接,将原本离散的「个体时刻」转化为可供分享、互动和沉淀的「社交资本」[2]。
在社交语境下,AI 成为了新型社交货币的「铸币机」。用户借助 AI 创作的图像、文字、音乐片段,不仅是自我表达,更是在发起互动、传递情绪、参与集体创作。这些由 AI 辅助生成的内容,以其新颖性和低门槛,极易形成病毒式传播,成为特定社群的「行话」或「图腾」,加速社群认同的形成和文化的演变 [2]。
Agent 在企业中的应用
AI 智能体(Agent)正在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火山引擎推出的 Data Agent 代表了垂直领域 Agent 的前沿应用。这种数据代理能够帮助企业解决数据难题,提供智能分析功能,甚至可以作为个人数据分析师,帮助用户处理复杂的查询 [3]。
企业内的数据难题一直是数字化转型的痛点。不同企业的数字化程度差异很大,导致 Agent 产品的落地政策也各不相同。Data Agent 的出现旨在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更智能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
AI 在设计与开发领域的创新
Figma 的 AI 设计能力
Figma 等设计工具正在将「设计即代码」的理念推向现实,设计师和开发者可以更高效地协作。通过 AI 辅助设计,设计师可以:
- 从设计稿生成网页:直接将设计稿转换为可交互的网页,大大缩短开发周期。
- 通过编辑工具精准迭代:利用 AI 工具快速迭代设计,提高设计效率。
- 高级能力:结合多种 AI 功能,实现更复杂的设计需求 [4]。
AI 编程产品的分类与发展趋势
AI 编程产品大致分为两类:
- AI IDE 类型(如 Cursor 和 Windsurf):这类产品具有传统 IDE 的所有能力,AI 是附加功能,包括补全、聊天、Agents 三类主要的 AI 功能。即使不使用这些 AI 能力,用户也可以用它们正常写代码开发。
- Vibe Coding 类型(如 V0 和 Lovable):这类产品的特点是主要靠跟 AI 编码 Agents 对话来编码,虽然也有查看代码的能力,但基本上只能看看 [4]。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AI 在设计和开发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进一步提升设计和开发效率。
AI 投资趋势与创业机会
中国 AI 投资环境的变化
根据《中国 AI 投资人:练习时长两年半》的访谈,中国 AI 投资环境正在经历显著变化:
- 模型叙事的转变:大模型的序章已经结束,模型的故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比如没有人再敢说中国模型不行了。DeepSeek 的成功改变了投资者对国产模型的看法 [5]。
- 投资活跃度提升:老牌美元 VC 重新活跃起来,消费、硬科技、纯人民币基金开始频繁寻找 AI 项目,大洋对岸的美元也开始悄悄关注中国创业团队 [5]。
- 应用价值的认可:Manus 等应用证明了「应用是中国公司的主场」,也证明了产品的技术栈正在变复杂,复杂会带来多元,多元意味着更多可能性 [5]。
投资者对创业者的建议
通过对多位投资人的访谈,我们总结出以下建议:
- 技术未收敛阶段的策略:今天要求创始人在 Day One 就想清楚是不对的。技术还在不断演进,更重要的是不停 build 不停交付的能力 [5]。
- 早期融资的注意事项:创业者早期拿太多钱可能会让动作变形。早期张一鸣拿了多少钱?现在很多背景不错的创始人,一出来就是几轮,有点重现当年最疯狂的时候,华贸一天闭环,三轮结束了 [5]。
- 创业状态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拒绝创业者,是因为他们自己并没有真正进入「创业状态」。可能信心和勇气到了,但整体动作、思考深度还没到。事可以变,但创业状态不对,在这个时代会非常困难 [5]。
- 寻找真正兴奋的事:最值得做的,还是找到创始人自己真正为之兴奋的事,而不是到某个「范式」而去里面做填空题。投资者更喜欢看到创业者能做一个「供给创造需求」的事 [5]。
重点关注的创业领域
根据投资者的观点,以下领域存在创业机会:
- Prosumer 产品:审美、风格和细节是专业用户的无止境追求,也是创业公司的机会所在。
- 垂直领域 AI Agent:垂直领域的 AI Agent 绝不能按过去投中国 SaaS 的逻辑去看。中国 SaaS 市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投资人交了这么多学费,它很清晰的特点是为结果付费,而不是为效率工具付费 [5]。
- AI 设计工具:随着 Figma 等工具将「设计即代码」的理念推向现实,AI 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将带来新的创业机会。
- AI 在编程领域的应用:随着 AI 编程产品的不断发展,这一领域也将持续吸引投资。
参考资料
- 1.每个人都在靠 AI 作弊上大学,传统教育已死. https://mp.weixin.qq.com/s/kXNqeo7eBqol8hTR7td7_Q. 2025 年 05 月 08 日 ↩
- 2.05.05.25: AI,从读心到织网. https://mp.weixin.qq.com/s/ZBv05znhNqi3OpZVDYTNPw. 2025 年 05 月 05 日 ↩
- 3.Agent 如何在企业里落地?我们和火山引擎聊了聊 - 飞书云文档. https://mp.weixin.qq.com/s/0h3_EEInqVgTFCzFb0LO_w ↩
- 4.歸藏:设计师的 ChatGPT 时刻:Figma 这次把「设计即代码」玩成现实 - 飞书云文档. https://mp.weixin.qq.com/s/QmM7-LYdWes5fMz8mXeC2g ↩
- 5.中国 AI 投资人:练习时长两年半 - 飞书云文档. https://mp.weixin.qq.com/s/5xOqtLtqWhTJ3V_uq9uceA ↩
The Why·Liam·Blog by WhyLiam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由WhyLiam创作并维护的Why·Liam·Blog采用创作共用保留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4.0国际许可证。
本文首发于Why·Liam·Blog (https://blog.naaln.com),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文永久链接:https://blog.naaln.com/2025/05/newsletter-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