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70_企业管理者结构化

企业管理者结构化

一、企业 AI 转型的实践路径 —— Workday 案例解析

红杉资本对 Workday CEO Carl Eschenbach 的访谈 [1] 揭示了传统 SaaS 企业如何在守住基本盘的同时,完成 AI 时代的战略升级。

1. 从成本思维转向增长思维

Eschenbach 指出:「AI 的讨论不应局限于 ROI,而应转向增长价值。」通过将 AI 视作「赋能员工」的工具,而非替代者,有助于企业更顺畅地导入 AI 能力,推动组织采纳。

2. 构建 AI Agent 的人事管理体系

Workday 提出「agent 系统记录」概念,未来 AI 代理人(agent)也需进行入职、角色分配与绩效评估。这为大规模部署 AI 奠定组织管理基础。

3. 多样化商业模型适配不同应用

  • 按「座位数」定价:适用于通用 AI 功能(如 AI 辅助报销)
  • 按「agent 角色」定价:用于垂直场景(如 AI 招聘官)
  • 按「API 调用量」定价:适配自定义程度高的企业应用

4. 数据成为 AI 的「新用户界面」

Workday 拥有 7000 万用户的结构化业务数据,成为其 AI 能力的关键护城河。Eschenbach 指出,数据与上下文的结合是优质 AI 输出的关键。

5. AI 是「技能革命」而非「失业浪潮」

Workday 强调,AI 将重新定义岗位能力结构,人类需向更高维技能转型。这也是未来人力战略的重要基调。


二、理解 AI 模型的「思考机制」 —— Test-Time Compute 框架

Lilian Weng 在《Test-Time Compute: Expanding the Inference Horizon》[2] 一文中提出,「思考」可通过动态分配推理资源(如更多 Token、更深思维链)建模。这为企业更好理解与调优模型能力提供新视角。

1. 借鉴人类「双系统思维」模型

与 Kahneman 的系统 1(快速直觉)与系统 2(慢速理性)类比,AI 也可根据问题复杂度分配计算资源,从而激活更强推理路径。

2. 数学建模:思考作为隐变量

推理过程可建模为:输入 x → 隐含思维路径 z → 输出 y。通过优化 z 分布,模型可探索多种解法,提高鲁棒性。

3. 三种核心机制提升「思考深度」

  • 思维链(Chain-of-Thought):逐步推理能力大幅提升
  • 强化学习优化推理路径:DeepSeek[3] 等实践已初见成效
  • 调用外部工具:如搜索引擎、计算器、代码执行器,实现「反事实能力」

**4. **「思考时间」扩展优于模型规模提升?

Scaling Law 研究表明,在当前阶段,分配更多推理资源(如激活思维链)比一味扩大模型参数更高效 [4]


三、AI 全流程协作产品设计 —— 从想法到落地的工作范式

银海在《如何用 AI 全流程设计一个产品?》[5] 一文中,通过多个实战案例展示了 AI 如何在产品流程中扮演「超级协作者」角色。

1. AI 全链路参与的实际场景

  • AI 拍立得相机:拍照后生成多版本文案(如咸鱼/小红书风格)
  • 语音备忘助手:用户口述想法,AI 结构化成笔记内容

2. 八步闭环方法论

  1. 需求拆解
  2. 用户调研与洞察
  3. 功能拆分
  4. 文档撰写(PRD)
  5. 界面解析(接入 Figma)
  6. API 调用设计
  7. 上线测试与修复
  8. 宣传物料生成

3. 角色转变:从「产品搬运工」到「协作导演」

AI 让产品经理从低效执行中解放,聚焦战略思考与资源调度,重构产品管理的核心价值。


四、AI 生成科学(AIGS):科研范式的新变革

清华大学等提出 AI-Generated Science(AIGS)[6],强调 AI 具备提出假设、验证证伪、生成理论的完整科学活动能力。

1. 理论基础:波普尔证伪主义

AIGS 借鉴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认为「可证伪性」才是科学命题的核心,AI 在此框架下可以系统生成并验证理论。

2. Baby-AIGS 系统结构

该系统包括多个协作 agent(命题生成、实验模拟、逻辑检验等),形成自动化「假设→试验→结论」的科研闭环。

3. 意义:AI 不仅是工具,而是「科学共创体」

通过 AIGS,AI 成为科学探索的合作者,逐步从人类的「助手」走向「合作者」角色。


AI 已从「技术工具」演变为「组织成员」和「认知伙伴」。企业在 AI 转型中应关注三个层面:

  • 管理框架重构(如 Workday 的 agent 治理)
  • 思维模型革新(理解模型如何推理与思考)
  • 工作方式重塑(AI 全链路参与产品与科研流程)

未来的竞争,不仅是 AI 能力的比拼,更是组织理解并利用 AI 的能力之争。


Reference

  1. 1.红杉 Sequoia Capital. "Workday CEO Carl Eschenbach on Leading in the Age of AI". 2024 年。
  2. 2.Lilian Weng. "Test-Time Compute: Expanding the Inference Horizon." OpenAI Blog, 2024.
  3. 3.DeepSeek 开源项目:https://github.com/deepseek-ai
  4. 4.Hoffmann, J., et al. "Training Compute-Optimal Large Language Models." 2022.
  5. 5.银海.《如何用 AI 全流程设计一个产品?》公众号文章,2024 年 5 月。
  6. 6.Jiaqi Ma et al. "Towards AI-Generated Science." 清华大学, 2024. https://arxiv.org/abs/2405.00040

The Why·Liam·Blog by WhyLiam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WhyLiam创作并维护的Why·Liam·Blog采用创作共用保留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4.0国际许可证

本文首发于Why·Liam·Blog (https://blog.naaln.com),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文永久链接:https://blog.naaln.com/2025/05/newsletter-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