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42_人类总是在模仿他人
-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与农业人口存在着拮抗关系,城市人口增加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同时农业劳动者的数量也在逐渐减少,而农产品的消费规模却在不断增加。
- 成果取得不仅仅在于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出正确的问题,因为提出好的问题是找到机会的前提,决策的关键在于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备选方案、择优方案,并将其转化为有效行动。
- 人类总是在模仿他人,追求社会设定的目标,欲望的达成和不满都会带来痛苦,人们过着一种虚假的生活,模仿欲望是由于人们希望获得与他人相同的东西,模仿行为会导致欲望趋同和紧张冲突,人们通过模仿欲望展示自己的地位,社交媒体加倍推动了模仿欲望的影响力,竞争和冲突是模仿欲望的结果,每个人都应避免竞争,保持独立思考能力,诚实自省并减少模仿欲望的影响,模仿欲望理论解释了社会行为的框架和竞争冲突的根源。
房地产市场与农业人口的拮抗关系
2023 年,为了提振房地产市场,各地的相关政策频出。
中国的所有生意仿佛都是流量生意一样,房地产市场现在也面临一个「流量问题」。
具体来说,在生育率下降,人口大盘不变的情况下,城市人口越多,农村人口就会越少,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数学原理。
那么,中国缺不缺农村人口呢?
从 2020 年开始,中国官方曾多次高规格的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从最开始消费端的光盘行动、反食品浪费法到后来被部分基层执行成「退林还耕」的保 18 亿亩耕地红线。
根据《文化纵横》上的一篇文章显示 1,中国的农业劳动者在 2020 年已下降至 1.77 亿。也就是说,尽管根据七普数据,我们仍有 5 亿的乡村人口(50979 万人 2),但实际上在从事农业活动的只剩下 1.77 亿。
看上去,18 亿亩耕地红线对 1.77 亿农业劳动者,似乎是合理的。毕竟如果在平原地区,一个农民在基本农机的帮助下可以耕种 50 亩土地。但这其中有另外两个因素,实际让人地之间并不平衡:
- 中国的土地并不平整,许多在山地和丘陵地区,需要投入更多人力在没有机器的帮助下进行精耕细作。
- 1.77 亿农业劳动者包含养殖与果木种植,并非全部投入了 18 亿亩粮食耕地的耕作。
解放后,国内长期实行的户籍双轨制,在某种程度上为城市提供了永续的发展动力和基础保障。这一点几乎在国内的社科学术圈是共识,这有两个意思,其中前期是为城市发展提供廉价的物质(工业原料和食品)而后期则是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较为廉价的工业劳动力。
表面上看,户籍双轨制是将人与地理空间绑定,但实际上是将人与劳动分类绑定。因为在中国,土地也有其固定的属性,城市用地、基本农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等……一个人拥有农村户籍,意味着其无法长久的在城市中从事城市类型的工作,因为在生育、教育、医疗、养老等诸多方面,他都不得不回到其户籍所在地去获取与户籍对应的社会福利。
我们都知道,在 9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最初十年里,很多农民工的人生规划都是在大城市赚一点钱,然后回村盖房。这种人生理想,便是宏观制度在个人发展路径上的投影。
然而,让农民进城会彻底改变这种人生叙事,也改变了农业劳动力的基础结构。依照上文列出的数据,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规模从 2012 年的 2.55 亿下降到了 2020 年的 1.77 亿。而包括粮食在内的中国的农产品消费规模在这 8 年间却是在不断上涨的。
相关延伸:
- 《8亿农民? 寒门无贵子? 空心化? 对中国农民的三大误解之迷》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
- 2012年1-12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 中国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农产品(2022年12月)
- 《「无人种田」是不是真问题? ——基于江苏射阳的调研》
- 《1700多万职业农民相对「年轻化」,已出现部分非农户籍的劳动力》
- 房地产市场与农业人口的拮抗关系 – 虹线 (1q43.blog)
重点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提出好问题
成果的取得靠挖掘机会,而不是靠解决问题。但当时对「挖掘机会」的理解比较表面。在这本《管理的实践》讲决策部分找到了更进一步的叙述 —— 提出正确的问题,是找到机会的前提。因为提出好的问题,可以理解当前情况,揭示隐藏的假设等。找到机会是提出正确问题的结果。
下面是关于决策部分的一些摘录,供参考:
▎关于决策的误区
- 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是做决策;管理本身就是决策过程;
- 但决策的重点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提出好问题;
- 管理者层级越高,制定战略性决策越多,需要了解或改变趋势,以及找到或应用新资源;但这些都不是通过问题解决来制定,而是提出正确的问题;
- 除了提出正确的问题,还应该能有效采取行动;不应该停留在找到正确答案,关键是应该根据决策最终拿到绩效(绩效意味着通过别人取得成果,而非直接取得成果);
▎决策的五个阶段(目的是让决策系统化、纪律化)
1)界定问题
- 问题表面上多是不重要的症状线索,而决策的首要问题是找到真正的问题,并界定清晰;(比如许多产品看似是增长问题,但实际上是组织结构问题导致内耗)
- 寻找真正问题应该基于客观的分析,而非基于经验的诊断;核心在于找到「关键因素」,即采取任何行动前,必须改变的要素;
- 其次在于决定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以及解决方案的目标(注意,解决方案目标必须和企业目标一致,聚焦于经营绩效和成果上,而不是为了解决而解决);
2)分析问题
- 分析即将问题分类,并寻找事实;
- 但在寻找事实之前,必须先界定清楚问题并分类,因为在此之前,每个人仅仅是掌握数据;
- 问题定义和分类决定了哪些数据是事实,并且分类是为了后续能落地给指定人采取行动,如果不审慎则会降低决策质量;(比如日轮下降其实是由于税率变化导致,如果没有考虑到这部分财务的相关分类,则会导致最终无法有效分析问题)
- 大多数决策的基础都是不完整的知识,我们也不可能掌握所有事实之后,才去做决策;但必须了解还欠缺什么信息,以及导致的风险;最大的骗局是,根据模糊的信息制定精确的决策。
3)制定备选方案
- 只有一个方案不叫做决策,所以一定需要有多组解决方案,替代方案未必都明智正确,但能迫使自己打破思考惯性;
- 永远不要忘记有一个方案,叫做不采取任何行动,这也是一个完整的决策。碰到问题就认为必须采取行动,纯粹是迷信;
- 所有组织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考虑不采取任何行动的方案。因为组织的问题都是昨天的需求导致的,在今天未必成立;
4)择优方案
- 考虑四个维度,选择方案:1)风险、2)ROI、3)时机(稳扎稳打更胜短期波动)、4)资源限制(是否有人能执行方案)
- 管理者绝对不可因为找不到对应的人,而采取错误决策;
5)转化为有效行动
- 所有的方案如果不能实施,就是无效的;
- 如果决策需要不断推销才能执行,多半是无法有效执行的;
- 管理决策的本质,就是通过他人执行;只有当下属采取正确行动时,管理者才真正做了决策;
- 这也意味着,如果所做决策要求所有人都改变思维方式,显然不合适(也无法执行);
- 但也不能强制执行,必须让其参与,将其变为「我们的决策」才能理解。
相关延伸:
人类总是在模仿他人
人类总是在模仿他人,想要他人拥有的东西,追寻社会给大众设定的目标。欲望达成会痛苦,欲求不满也痛苦,只因人们过着一种「虚假」的生活。欲望产生时,别忘了扪心自问:那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欲望?
硅谷大佬彼得·蒂尔(Peter Thiel)深受法国社会理论家勒内·吉拉德(René Girard)「模仿欲望」理论的影响,简单分享一下我在学习该理论时的一些笔记:
- 勒内·吉拉德的「模仿欲望」理论之于心理学,就如万有引力之于物理学一样。吉拉德认为,人类并没有本能的欲望机制,而是经常依靠外部参照物向我们展示什么是我们应该或者想要的,这就是人性中的模仿欲望。
- 吉拉德强调,人们会模仿他人的欲望是因为他们渴望获得与他人相同的东西,例如权力、地位、财富或社会认同。当一个人看到别人追求某种东西并且获得了满足,他会认为这种东西对自己也是有吸引力的,并试图去追求它。这种模仿行为会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个循环,导致人们的欲望趋同,最终引发紧张和冲突。
- 我们满足欲望的终极目的,是希望向别人展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即在社会中获取地位。许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直接想要一个东西,而是看到了身边的人拥有了这个东西,所以才想要。
- 回顾一下你做梦都想考上的大学和理想的供职公司,你是从哪里得来的这些想法呢?青春期的学生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时常会去模仿他人的欲望,走上不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社交媒体更是加倍地推动了模仿欲望的影响力,问问现在的孩子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十有八九的答案是成为博主或者网红。
- 模仿欲望的结果是导致社会中存在竞争和敌对关系。当多个人追求同一件事物时,他们之间的竞争会变得激烈,可能导致紧张和冲突的局面。吉拉德将这种紧张和冲突称为「欲望三角」。
- 竞争是人类行为的核心所在,因为人类倾向于想要别人想要的东西,这自然会使我们陷入竞争。当差异被消除时,冲突就出现了,每个人都开始为同样的事情而争斗。很多时候人们在赢得竞争时,并没有收获预想的快乐和满足感,因为这场零和游戏本就不是你打心底想要的东西,是别人灌输给你的欲望。
- 彼得·蒂尔在《从零到一》一书中写道,每个人都应该避免竞争,完全竞争只能导致完全没有利润,创新垄断才能创造利润。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大众群体保持距离。
- 想象一下,有一位名人或社交媒体上的红人开始频繁发送特定的服装或发型。很快,你会发现其他人也开始模仿这个风格,尤其是那些想要与时尚保持接轨的人。当我们看到朋友、同事或名人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他们的成功和享受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嫉妒或渴望拥有相似的体验。这可能会激发我们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购买相似的产品或追求相同的目标。
- 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模仿环境或者有模仿行为时,此时应该怎么做呢?请彻底诚实地进行自我反省,想想最近打过交道的人,审阅最近听读的内容,尽管我们无法完全摆脱模仿欲望对我们的影响,但却可以将其影响力在自省的过程中减至最低。通过把生活建立在更深层次的东西上,把自己从从众的心态中解放出来。
- 吉拉德的「模仿欲望」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社会行为的框架,它认为社会中的欲望和冲突是通过模仿和竞争来产生的。这个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为了追求相似的东西而相互竞争,也有助于揭示社会中紧张和冲突的根源。
相关延伸:
浅谈模仿欲望、AI写作、墨菲挑战和播客推荐 - Camellia Yang
The Why·Liam·Blog by WhyLiam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由WhyLiam创作并维护的Why·Liam·Blog采用创作共用保留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4.0国际许可证。
本文首发于Why·Liam·Blog (https://blog.naaln.com),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文永久链接:https://blog.naaln.com/2023/10/newsletter-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