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43_生活中最难的阶段是不懂自己

  • 讨好型人格的心态,包括无法拒绝他人、无条件附和、无法提出要求、过分积极主动、只做别人期待的、过度自省等特点,并提到了解决方案是自我接纳和珍爱自己。
  • 生活中的冲突、思想的老旧性、意志力与欲望的关系以及恐惧的本质。作者认为要认识自己,需要直截了当地观察自己。
  • 极简主义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旨在通过减少物质负担和专注于重要事物来实现幸福和满足感。然而,现代极简主义意味着更多的整理和消费,需要重新审视并实践更有意义和环保的极简主义。

自我:不断讨好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态

不断讨好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态

下面部分内容出自《不去讨好任何人》,其对某些心态的刻画,自己非常感同身受。

无法拒绝别人

  • 是认为别人很脆弱,一拒绝就生气,而根本是自己的脆弱在别人身上的投射;
  • 自己自幼得到的爱都是有条件的,比如必须怎么样才能怎么样,所以也认为关系也是脆弱的;
  • 因为认为一切都是脆弱的,因此总和爱提出请求的人在一起,让自己叙事完整;
  • 但因为无法拒绝别人,也因此无法做好自己的事情,行动力丧失。

无条件附和

  • 压抑自己的主见,其实是为了避免羞耻、压力和恐惧;
  • 不去表达,是害怕别人妒忌自己。但这往往是我妒忌别人的内心投射,因为推己及人;
  • 认为自己是坏的,残破的,不会被赞同,于是不断压抑自己,确保和他人一致;
  • 用附和去讨好很多人,最终却没有深入的关系。

无法提出自己的要求

  • 其实是既自恋又自卑;
  • 自恋是指「世界按照我的想法运转」,不提要求,看似是不给别人找麻烦,实际上是想避免因为他人可能拒绝而产生的羞耻与恐惧;而自卑是指「别人的需要比我的需要更重要」,本质其实是我比任何人都重要;
  • 每一个我不够好的自卑感,都隐藏着我必须完美的自恋;所以迟迟不愿意动手,因为会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做出来的东西非常糟糕,不配自己的身份。
  • 这就导致不满足难受,满足也难受。并且不提要求也解决不了问题,心情像极了过坐过山车。

过分积极主动

  • 关键是希望维持「好人」的设定,其背后是担心自己被孤立,想以此维护关系;
  • 另一方面,也是自恋的结果,也希望维持一个自己的光辉形象,而不再是普通人;

只做别人期待的

  • 期待认可,总是做别人想让自己做的,而不是自己想做的;
  • 本质在于,希望别人为自己的行为「背书」共担风险,从而不必独自承担责任;
  • 许多时候也是自己给自己的道德绑架,或把他人的评判当做唯一标准;
  • 为了得到认可,不断去做应做而非想做的事情,丧失自己;然后感到自卑,越自卑越需要认可,越需要认可就越会去做别人认可的事情,恶性循环;最终既怕输,又怕赢;

过度自省

  • 自我苛责,过于「高尚」。本质是自我牺牲,将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内心还是希望能自责然后获得同情和关注。
  • 牺牲看似是美德,其实是让别人产生愧疚,将其拉入和自己一起受苦的状态;
  • 给自己定罪,看似痛苦,其实是为了免遭他人的谴责;

看完这本书,总结了下自己过往「讨好型」人格发作的条件:

  • 自我问题:自恋(认为自己全能)又自卑(认为自己垃圾);
  • 追求安全:专心致志地担心未来,继而焦虑;
  • 逃避责任:害怕承担责任,害怕面对苛责;
  • 关系问题:害怕被孤立,害怕亲密关系破裂,幻想改变(控制)别人;

关于解决方案,这里不再赘述。因为不去讨好其他人,其核心在于自我接纳,把自己变得重要。只不过这件事没有一个「标准解决方案」,而是需要自己去探索,实践。

不过好在,当我们能觉察到这些「讨好」背后的原因,就能从泥泞中爬出来,去珍爱自己。

尼采说:对待生命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早晚你都要失去她。生活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相关延伸:
《不去讨好任何人》


哲学:世界在你心中

世界在你心中

这里只是把自己阅读《世界在你心中》和《点亮自性之光》中比较有启发的部分摘录于此,仅为接下来的日子重读,立下坐标。

▎生活是一种冲突

人与人的关系是生命的起点,不和任何人有关系,生命就终止了。人生本是不断进行的关系,所以了解关系,停止关系间的冲突,才是最重要的议题。

我们所有的关系都会有冲突,不断的积累问题而不去解决他。我们偶然会心生喜悦,然后立即执着于此,希望再度拥有,接着这份喜悦就会变成记忆或者灰烬,这就是所谓的人生。

我们只能通过关系来观察自己,观察我们对于关系之中的反应,思想以及动机,静默的认清自己的真相。

不要依赖任何人,因为你的依赖源自你的困惑,你的困惑来自你过往的经验,这样的选择也是视野狭窄的。

▎思想永远是老旧的

思想是记忆,经验及知识中产生的反应,但这些东西永远是老旧的,因此思想也是老旧的,无法看见新东西。

这些老旧的东西带来了巨大的安全感,所以知识中存在着一种确定性。如果让明日和昨日一样,就会有很强的确定性。

恐惧透过时间产生,时间就是思想。

多数认知是静态的,我们先有意识形态和影响再去行动,所以行动永远是老旧的。

思想是落入时间的度量活动。意识是时间,度量,比较,衡量,论断的活动。因此意识之内的空间相当有限。

如果诚实的深入的说不知道,那么遍放掉了所有意识内容,便能全然的继续观察。

▎意志力本质上就是一种欲望

努力暗示着矛盾,我是这样的,我想变成那样等等,一连串的相对性会带来冲突。

你想做做一件事,然后你另一个声音告诉你不应该做这件事。应该本身就成了导火索,而忽略了事实是什么。而觉察这件事本身就需要很大能量,但这些能量往往在冲突中被消耗掉了。

当我们谈到控制自己的时候,那个控制者是谁?掌控者即被掌控对象。

全心全意的觉察意味着没有任何欲求,没有想达成什么,变成什么的欲望。

只要有特定的方向,就一定存在掌控性,就会产生我执,继而带来痛苦和恐惧。

▎恐惧是什么

只要人们追求享乐,就一定会滋生恐惧。恐惧与享乐如影随形。

一旦有了恐惧,就会有攻击性。恐惧令人好动,不是逃避,而是本身就会带来具有攻击性的行动。

人们惧怕的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丧失一切你所认同的东西。心永远在追求安全感和确定性,大多数人希望变得彻底安全。

恐惧是由记忆和思想支撑的。过往的痛苦和快乐,会让恐惧延续下去,得到滋养与支撑。这些让我们不想放手或者不想再经历,所以对于未来的苦乐,也是一种思维活动。

恐惧一定涉及时间,以前曾经发生过什么事,你害怕未来再次发生。思想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造成了当下和其他时间点的界分,就会促成了恐惧。思想创造了恐惧,冲突存在于界分之中。

比如看一朵花和欣赏一个人,本身是全然的欣赏。一点动了念头希望再体验,就会产生了想要获得的快感,继而产生冲突,让恐惧产生。

书中给出的答案甚少,而作者也不断的强调,为了避免我们过上二手的人生,你不应该相信任何权威,不断重复别人的话语,而应该在冥想中去觉察,不作任何判断的觉察恐惧和享乐之间的结构,去全然的观看。

如果想认识自己,那么必须直截了当的观察自己

相关延伸:
Vol.013:少数人的智慧,像管理投资组合一样来管理知识 (xiaobot.net)


极简主义的幻象

极简主义的幻象

当我们谈论极简主义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关于极简主义的另一个讽刺之处在于,它可以指很多东西,从不同的哲学和实践到建筑和艺术风格,再到各种形式的禁欲主义。

有时,极简主义被认为是对消费主义的一种反应。其他时候,更多的是关于物品——我们把它们放在哪里,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以及它们是否「激发快乐」。在其他场合,极简主义被描绘成一种提高效率的手段,仿佛它是亿万富豪和无序众生之间的一道秘密屏障。

无论如何,重要的是要注意这些想法并不新鲜。事实上,极简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可以追溯到 2500 年前

但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极简主义呢?那种在 Medium 文章中被讨论并出现在 Instagram 上的 #minimalism 标签下的类型?这一切都是在 2010 年之后才开始的。

当前这场运动,有些人称之为「新极简主义」,先驱者不少。但很少有人能像被称为「极简主义者」的约书亚·菲尔兹·米尔伯恩(Joshua Fields Millburn)和瑞安·尼科迪姆斯(Ryan Nicodemus)那样有影响力。

自从 2010 年创立他们的网站以来,约书亚和瑞安凭借他们关于通过减少物质享受更有意义生活的理念似乎席卷了整个世界。他们做过 TED 演讲,持续主持着一档非常受欢迎的播客节目,在 Netflix 上发布了两部纪录片,开设了课程,还出版了几本书,其中包括《纽约时报》畅销书《爱人,用物》(Love People, Use Things, 2021)。

「专业整理师」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的职业生涯几乎与极简主义者并驾齐驱,她的「KonMari」整理术以书籍和 Netflix 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形式为世界各地的家庭增光添彩。2019 年,在成功告诉人们扔掉东西之后,她还开设了一家网店,兜售各种「有意义的物品」。

无论是极简主义者还是近藤麻理惠都受到了批评。一些人注意到极简主义者在批评逐利的公司时所赚取的 财富。其他人则指出了 近藤麻理惠的网店 的讽刺之处(又出现了这个词)。任何人都很难不质疑,让无穷无尽的内容充斥世界,包括你现在可以在亚马逊(Amazon)上花 14 美元买到的书,是否有什么极简主义的东西。

就极简主义者而言,他们的使命坚定不移,他们在《爱人,用物》一书中指出,这不是拥有更少,而是「为更多事物腾出空间——时间、和平、创造力、经验、满足、自由」。

但无论你对他们或其倡导的运动有何看法,很难不对他们所传达的信息背后的基本原则提出异议。即使是现在,极简主义似乎也能解决很多问题,从 快时尚的流行一次性的科技产品,再到我们 在网络世界中持续分散注意力的状态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像极简主义者和近藤麻理惠这样的人所做的远远不止教会人们如何「整理」。不管有意无意,他们都告诉人们,成为极简主义者可能是一份收入颇丰的职业。

▎重新思考极简主义

就像每一个流行起来的运动一样,极简主义最近也遇到了阻力,通常以所谓的「极限主义者」的形式出现。但现实是,尽管我刚刚说了这么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极简主义。事实上,面对气候危机和日益扩大的全球贫富差距,我们仍然有很多东西需要向极简主义的倡导者和思想家学习,至少是向其中一些人学习。

我们只需要知道何时停止倾听。

事实是,你不需要买一堆书,看数百个视频或虔诚地听播客来生活得更简单。你也不需要一份偏远的工作,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或者减少你的财产到一定数量的东西来寻找幸福。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实践社区的背景下更多地考虑极简主义。也就是说,与数字媒体目前让我们接受的准宗教和高度个人主义的说教相反。

是的,正如我自己可以证明的那样,极简主义可以在个人层面上带来解放,即使对于我们这些出身卑微的人来说也是如此(不要以为我不知道自己作为英国白人的特权)。我不是来这里贬低人们谈论生活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赚钱。此外,我意识到一些极简主义者正在解决我在这里提到的问题,并真正投入到解决更大的问题中。我并不是说要用粗略的笔触描绘整个社区。但现在,该社区的大部分内容都被荒谬的超现实主义内容所淹没,这些内容似乎没有抓住要点。

真正的改变需要的不是自我为中心,也不是整理你的房间和存钱买小房子,因为一个 YouTuber 说服你只有完全改变生活方式才能使你快乐。相反,我们需要一种关注特权和环境的极简主义 —— 一种教会我们欣赏现有的东西,而不是激发更多嫉妒和欲望的极简主义。

在数字时代,或许最关键的极简主义形式不是我们应用于物质对象的那种,而是我们在线消费的所有「东西」以及它们激发的所有虚无缥缈的梦想。因为实际上,内容和任何事物一样容易让我们感觉错过了什么。

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整理,而是排毒。

相关延伸:


关注不迷路 博客竹白

The Why·Liam·Blog by WhyLiam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WhyLiam创作并维护的Why·Liam·Blog采用创作共用保留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4.0国际许可证

本文首发于Why·Liam·Blog (https://blog.naaln.com),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文永久链接:https://blog.naaln.com/2023/10/newsletter-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