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的信任感和影响力
今天聊一个可能是老生常谈但最近有了更深体会的事情,产品经理的影响力。
因为之前偶尔会听到“产品经理要树立团队影响力”这样的表达和说法,当时觉得这可能是个更高阶的能力(这句话的潜台词大概是,初级打工人就不要好高骛远了,踏踏实实做事),实际深入工作后发现它确实蛮重要的,且,现在就可以开始做起。
影响力其实是信任感不断积累的结果。
我们在初阶的时候可能是拿到这样的反馈,“我挺喜欢和你一起工作的”,“和你工作”和“和别人工作”好像有点不同。这种感觉很像是我之前做运营的时候,大家都挺喜欢和我打交道,愿意参与我搞的活动。我当时想了很久,也没有完全理解“why me”,后来发现“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真诚,把用户当成朋友来看待(因为我日常就这样,所以当时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现在看来,这其实是建立长久关系的做法。
更高阶的影响力应该是去影响资源调配(争取到更多资源),在合作里展示自己的专业度,以此认识了更多人,拿到更多资源,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
影响力有什么用呢?
很简单,我们感性一点来看,就是大家都愿意和你共事,甚至是无条件相信你。和你工作的时候会有种安心感,即使遇到了困难或风险,好像怎样都能接住。
所以说到底,这是个还蛮高阶的技能。相对来说,老司机上路的时候会更得心应手一点,他们还可以和旁边的人聊天说话,而新手司机光看路和判断路况就已经应接不暇了(所以我在描述上面这段的时候脑海里呈现的也是一个老板形象)
那么,怎么才能建立信任感和影响力呢?鉴于我现在暂时是产品经理,所以这里我把背景限定在产品工作(其实这个道理适用于各种重复博弈的场景)
我之前的一个结论是,对产品经理来说,最重要的一定是实际做出来的作品/数据结论,这是最有力的东西。但我们要知道的是
\1. 现在已经不是做一个 feature 就能撬动流量的时代了,比如我们好像很难再看到各种裂变玩法,朋友圈也很少再有疯转的H5了(所以我常开玩笑说,我们已经进入了 web 2.0 的末期)
\2. 没有人能永远只做对的判断,这是非常非常理想的情况,那么错误判断我们就不接受了吗?没有容错度的地方是高压紧绷的,允许犯错可能是一个更好的环境
所以,我也在思考和探索,除了实打实的数据和成果之外,有没有其他能够让我在团队里建立信任和影响力的方式。
其实有,而且好像比我想象中多一些。我现在发现的是这些:
第一个是需求文档。它可能是最基础但又最重要的,我有段时间的签名是「把每一份 prd 都当作作品」。因为它是你的思考结晶,它体现出你的自信。
我自己摸索出来的要点是:
- 表达清晰,有粗有细
1)能让各种角色的同学都能立马 get 你这份解决方案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合作最紧密的可能包括研发、设计、测试、运营、其他产品同学,以及可能涉及到风控、法务等等),更高级一点可能类似「elevator 30s」要达到的效果。
2)让各种角色的同学都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这是表达的颗粒度(比如粗评的时候不用处理过多细节,说明好为什么做这件事就够了,详评就需要详细写好各种细节处理,说明好谁在哪里做什么)
- 有逻辑有条理。
这其实和写论文有点像。需求文档本质上是你在论述为什么要做xx,你选择了什么方式,为什么选 a 不选 b,其他人是怎么做的等等。这是个需要论证的过程,中二一点说,你的解决方案是排除万难选出来的较优解,那它是怎么脱颖而出的?
但这件事我还在探索,我现在的文档可能过于注重需求背景和分析了(占比50-60%),看上去没有那么精炼。不过大家好像都没什么意见,我觉得这也是我打好基本功的方式之一,那就先繁后简吧。
多说一句,之前有一些还在校的小同学让我帮忙看下他们写的产品分析报告,可以感知到很多同学缺乏更深的思考(可能不只是对产品本身的思考)。
可以尝试代入下角色,如果我是这个产品的pm,我看到的问题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需求,如果我来改会怎么做,其他产品是怎么做的等等(其实这种分析成文的话已经类似产品需求文档了)
这可能比空泛的「从市场切入到用户需求分析」的八股文报告,来得更扎实一些。
第二个是复盘和思考。
把自己做这件事的思考、犹豫和纠结点都呈现给大家,让大家看到你的逻辑推导。没有什么「存在即合理」,比如因为是xx说的,比如因为写在了xx规划里,这样的理由是没法让人信服的,你可以说说为什么要怎么做,即使是信仰判断也可以。
这种思考可能是需求文档里的需求背景,也可能是做完需求之后对整个过程进行 review。
我理解的复盘并不一定是针对失败的 case 的思考,记录做需求过程里遇到的问题,让大家都不要再走弯路和再踩以前踩过的坑,也是有意义的。
前段时间上线一个重要需求的时候,我写了个复盘 share 给了参与到这个需求的同学们。除了思考之外还有很多犹豫、纠结点和我的心路历程。
我最近的一个很深的感受,也是我感知到的自己的成长是——
当我在做一件自己不认同的事情的时候,不再是用情绪填满自己,一味的反对,带着情绪做事。
而是,一方面去列出我觉得不合理的1234点,让对方知道我的concern;另一方面,我也再退一步,列出我觉得也许可行的几个方案让对方判断。
如果还没有说服对方不做这件事&对方也没有说服我的时候,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我依然要去做,那么就选择一个大家都觉得可以做的方案。
但我也明确地知道,这种情况下我并没有带着灵魂做事,只是一个工作机器而已。“可以做”和“做得很好”会有一些差距。
我当下的判断可能会错,也没关系,我忠于现在的自己了,之后也记得去感谢当时坚持的对方,重新review下之前的思路,可能也不是坏事。
以及我也相信自己以后的判断力会越来越强,信仰是有颠覆性力量的。
这种情况下的review也有意义(不过可以看情况要不要把这种复盘和思考展示出来,对自己保持诚实最重要)
第三个是多请教和多提问(也包括交流碰撞的讨论过程)
「不懂就问」可能是个好品质,但这已经不适合于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了。因为信息非常非常多,怎么能在繁杂信息里找到你最需要、最想看到的东西,搜索能力也非常重要和关键。
那么我们要问的是什么呢?是 tacit knowledge(隐性知识),是 experience(经验)。简单来说,这些可能是搜不到,或者你要花很多很多时间心力才能找到的(这时候,直接问是效率更高的方式)
我自己入职以来可能也真的是请教了很多同学,比如我前段时间一直追着广告侧研发同学问广告混排的逻辑(虽然他还没有梳理完跟我串讲哈哈哈哈);比如我会去和客户端研发了解具体实现细节是什么,和前端怎么配合,埋点怎么报;比如我也从算法同学这里了解到了我们的推荐召回是怎么做的,如果我要做某个改动成本大概是啥样的,也会 get 一些他知道的其他业务的推荐经验;比如也会去请教其他业务做类似事情的同学,他们是怎么思考的,我们有哪些不同,是不是有可以借鉴的经验等等等等。
如果你要问,怎么提一个好问题,我可能很难回答,但我可以回答的是怎么提出你的第一个问题,遵循你的好奇心就好了。毕竟我从以前的闷葫芦,希望自己一个人找资料搞定的样子,到现在开始学会提问,是一个鲜活的case。
除了好奇心外,也要克服「我要提一个完美问题」的心理,这可能也是降低 ego 的方式。
提出问题是第一步,提出一个还不错的问题是第二步。能走出第一步就很不错,很值得鼓励了(我每次觉得自己提了个蠢问题的时候都会这么安慰自己 T T
王兴说,和高人聊,从书上学,在事上练。大概就是这样吧。
善于提问,关心业务,一方面能让自己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对团队来说可能也会起到粘合作用。但是,但是,不要过度提问,点到为止;也要学习下个性化提问,针对不同同学的提问方式应该有一些差别。
第四,把自己作为筛子(虽然有点喜感。怎么理解呢?
很多人觉得产品经理就是个传话筒,传递老板的需求、运营的需求,但也不一定,你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也就是我自己常说的,“带着脑子工作”。
问问自己,老板的需求一定合理吗?运营的需求一定要被满足吗?
发现共同点了吗?它们都是一个「需求」,只是人称代词不同,提出需求的角色不同。
我们说一种理想情况,我们只通过判断「需求合理性」来决定是否要做某件事,而人的因素只是在这种合理性上加一些权重。所以不是「因为这是老板提的,所以我们要做」,而是「老板提出了这个,可能的考虑是123,合理性在于123,难点是123;综合考虑,我们可以通过xx方式来做尝试」。
但是呢,可能也不要这么犟,还是要 case by case 去考虑问题。
一方面,你所了解的信息也许只是冰山一角,老板拿到的信息和你不是一个层级的,再加上他要和你解释逻辑会很麻烦,需要补充大量信息,所以他需要的是快速验证他的判断,你去做就行了(这也侧面印证了,老板也要有一定影响力,不然下面的同学可能会不认);另一方面,可以借此机会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是不是有其他更合理的解决方式(可以绕开问题,问题的解决在于问题的消除);再一方面,做这件事可能和你认同的点不同,这是个检验判断力的机会,如果你是对的,那么很好,如果你判断有误,那么这也正好是个反思的 timing。
anyway,做产品本来就是在做平衡和权衡 tradeoff,最后呈现到用户面前的一定不是最最完美的方案(因为不存在完美
如果你不做团队里的筛子,什么需求都呈现给研发的话,相信我,你信用破产的那一天,可能不会太远了。
当然,硬要说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要自信一点,表达要流畅有逻辑,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但是呢,我觉得这些都是「做好以上这些事情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因为我转产品的时候也不自信,我入职没多久也会觉得没人带我,我对自己的方案不够自信,我的表达有问题……但现在的我觉得这些问题都在慢慢消解,我在一步一步往上走,一点一点变得自信,表达和逻辑都在变得更好。
以上,应该是一些最简单,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也有一点点注意事项。
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你应该是「活在当下」的,什么意思呢?
你在写文档、讨论的时候,不是抱着「我要建立影响力」的态度,而是「我们一起把事做好」,不要本末倒置,不要混淆目标和手段。
换句话说,「建立影响力」是在你做好了事情之后的附属结果,它是个 bonus。盯着它做事也许会让动作变形,你会在意自己的每一个细节表现。你在意的是「你自己」而不是「事情本身」,你说会不会有问题呢?
所以又回到了开头提到的,为什么初阶同学踏踏实实做事更好呢,也是这么个道理。先踏实做事,再迎接它带来的一系列结果。
这和表达很像,你在表达的时候可能不会去想这篇内容会不会变成爆款,你只顾着表达自己想说的,有多少人能听到、听到的人会不会有共鸣,这都不是你能控制的,这些都是 bonus。
Via: 天天向上的Tina —— Forward_Tina
The Why·Liam·Blog by WhyLiam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由WhyLiam创作并维护的Why·Liam·Blog采用创作共用保留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4.0国际许可证。
本文首发于Why·Liam·Blog (https://blog.naaln.com),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文永久链接:https://blog.naaln.com/2022/04/trust-influ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