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聊聊 Apple News

Apple News 的 App 里 5 篇头条新闻是人类挑选的。30 个以前在知名媒体工作过的记者、编辑,分布在不同时区,审阅上百篇文章,讨论决定哪些能上头条。

3 月 25 日,苹果公司在美国加州总部的史蒂夫·乔布斯剧院举行新品发布会。这场发布会将以软件服务为主,最令我惊喜的是 Apple News,这个产品是我觉得最接近新闻本质的产品。现在 Apple News 每个月的文章阅读量为 50 亿次,已经是阅读量第一的新闻类 App。

苹果称其新闻更注重新闻的真实性,由苹果的编辑人员挑选每天的头条新闻,而不是依靠算法推荐,并且 Apple News 里将看到杂志订阅,这项服务名称为 News+,涵盖 300 多个杂志。多家权威媒体入驻该项服务,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

谷歌,Facebook 和 Twitter 都因其对信息传播的问题受到各种争议,他们一直坚称他们是技术公司而不是事实的决定者。Facebook CEO 马克扎克伯格等人在人工智能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以帮助他们对虚假新闻和基于事实的信息进行区分。 然而,苹果公司以人为主导的方式毫不掩饰地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每天有 30 名以前在知名媒体工作过的记者、编辑,分布在不同时区,审阅上百篇文章,讨论决定哪些能上头条。他们对新闻「策展」(curation)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和思考,很多人都知道这一点,但只有他们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一责任。

每天,他们选择五篇文章作为 App 内的头条,前两条也显示在 iPhone 主屏左侧的显眼位置中。此外还会策划杂志风格的专题报道。根据新闻变化,通常每天更新五次或更多。伦敦的编辑通常选择筛选出第一组新闻,然后由纽约和硅谷的编辑接手,赶在(不同时区的)人们早晨上班前发出。Apple News 优先考虑准确性而不是速度。

同时,Apple News 并非所有的新闻都是人工挑选的。算法仍然根据用户的关注和热点推荐新闻,例如体育,汽车或娱乐等主题。在挑选的五条热点新闻下面,还有算法挑选的五条「趋势」新闻。

相较于国内最火的新闻平台「今日头条」,他的 CEO 张一鸣一直信奉着「技术中立」和「技术无罪」。在新闻推荐上,今日头条会根据新闻关键词,分类,主题,地理位置,时间,新闻热度,用户相似度,行为相似度等进行推荐,推荐出来的新闻可能会很吸引人。但是作为媒体行业的工作者,新闻的价值被机器喜好替代,记者更加愿意写吸引人眼球的快新闻,而不是真正有价值的深度报道。今日头条的人工审核是在最后一步,过滤掉不健康,不和谐的文章。这个是和 Apple 皆然相反的思路,以技术主导,人工审核的道路。

《纽约时报》也表示在未来的媒体制作中,需要在传统的报纸阅读体验和网络个性化信息的模式之间找到平衡。读者在阅读一份报纸时,总是在自己的兴趣和编辑的推荐双重作用下,找到阅读的个性化路线。让每个人都拿起同样的报纸,在头版看到高级编辑判断出来的最重要的新闻。但如果你愿意的话,你也可以打开报纸,第一时间去看体育或艺术板块。关键点在于,如何在编辑选择新闻和个性化推荐之间达到平衡。

在19世纪30年代之前「政党报纸的黑暗时期」,美国所有的报纸都只是某一党派的代表。这一时期的新闻业不存在尊重客观事实的标准,在经济上极度依赖党派并沦为其附庸。此时的新闻业失去自身应有的职业道德,完全充当党派之间政治纷争的工具。30年代之后,以《纽约太阳报》为首的便士报的兴起,不仅推动美国报业走向了商业化的道路,也使新闻报道在内容和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便士报依靠发行量扩大以及版面广告收入生存,经济上的逐渐独立使报业开始远离党派的控制,成为可以独立发声的新闻媒体。19世纪末,《纽约时报》强调在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时,关于现实世界的描述应该是客观的、远离主观偏见的。换言之,就是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对事实的呈现不能掺杂个人的主观价值,最终更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

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

「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意为「所登新闻 皆宜刊登」。这句话,每天印在第一版报头的左角,成了《纽约时报》办报的一道宣言,也成了新闻报道的一条铁律。《纽约时报》的办报宣言是:「公正地报道新闻,不畏惧或不偏私,不卷入任何政党、派别和利益之中」。

媒体的地位独立一定需要经济的独立,在最求经济独立的道路上逐渐发展出了两条路径。一条以广告为主,目前大部分的媒体行业都深耕在这条道路上,扩大发行版面,扩大广告收入。通过加大报纸对人群的覆盖,提高广告的议价权。比如目前大多数的新媒体行业也是这样去运营自己的产品,该类产品在内容的选择上会更加喜欢「标题党」,「黄色新闻」,「猎奇新闻」来满足人们的贪嗔痴。第二条是以内容为主,类似今日的内容付费,高质量的新闻一定是通过编辑信息撰写的,一定需要真实的背景调查,而不是见风就是雨。这一类的媒体更像是杂志行业,真的是精品化的路线,服务于内容的本质。

此外,近几年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低质量的文章也随之而来,呼吁优质内容的回归引发了内容付费潮,《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彭博社》、《纽约客》、《华尔街日报》……各家媒体纷纷建起付费墙。在数字化转型中做的最成功的《纽约时报》,截止至 2018 年第二季度,《纽约时报》数字订阅用户超过 290 万,数字化订阅用户收入单季度已达 9900 万美元。

但是批评的声音也随之而来:优质内容的「付费门槛」拦住了无力支付但有心阅读的读者;付费机制存在着「想读一篇,得订一月」等不合理的情况;略微同质化的内容让用户不得不考虑到订一堆媒体的「性价比」,甚至细小到不同网站、应用上不同的阅读体验……

过于分散、不便利管理、阅读体验参差不齐、价格高昂、订阅机制不合理,甚至有时候付费不难,难的是时间和注意力如何分配给这些内容……这些都是在这波媒体付费转型中,在订阅费外,交由给用户买单的问题。而 Apple News 试图解决的正是用户最大的两个痛点:不聚合、价格高。

Reference:

  1. 《纽约时报》的新闻「铁律」
  2. 《中外新闻传播史》

The Why·Liam·Blog by WhyLiam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WhyLiam创作并维护的Why·Liam·Blog采用创作共用保留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4.0国际许可证

本文首发于Why·Liam·Blog (https://blog.naaln.com),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文永久链接:https://blog.naaln.com/2019/03/Apple-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