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作

在之前的工作中,我更加多的是做一个开发者的角色,只是在产品的设计与功能上有一定自己的话语权。

在豆瓣的时候,做的是内部工具线,所从事的项目的是一个类似 github 开源项目(CODE),整个项目2,3名全职的开发,在定义需求上完全就是以使用者为核心,提供使用的便捷性是我开发的第一目的。作为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萌新,真的很感谢豆瓣给我足够的信任,给我足够自由的环境让我成长。

之后在美国的一年,做了两个项目,一个 to B,一个 to C,宇哥给了我一个方向,而我在其中尽可能的发挥自己,原型,设计,后端,前端,自动化。一个人把能做的事情都尽可能的做了,离职一年多,老板还和我说,那个项目还在使用,而且对公司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公司的任务恰好,我都可以完成,我只是在自己的舒适圈里。

创业失败后,开始与多少团队开始合作,团队中每个人都是人才,有最牛的产品经理,最牛的开发,最牛的设计,最牛心理咨询师。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我真正的团队合作是从这里开始,每周电话会议,每周会议纪要,每周进度跟踪。在团队中,我学会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论是在代码上,还是设计上。但是,渐渐的,当我自己可以把控一切之后,又进入了舒适圈,自己写需求,自己画原型,自己写代码,自己运营。每每觉得疲惫的时候,确实会失去对产品的意义,但是看看产品的未来,看看用户的反馈,就是我继续下去的动力。

毕业这几年个人做的项目不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在少数。但是一直都在自己的舒适圈里,用技术去推动产品,用审美去推动细节。(幼儿园开始学习美术,高中开始学习技术,也算是有一定的基础。)并且这些基本功已经停滞了很多年。相信前几年的工作,很多真的是从完全不懂状态进去了,进去之后,天天想着自己什么都不会,是不是很丢脸。每天晚上想着怎么去处理问题,怎么去提升自己。

回国后,全职转成了产品经理。转岗的原因是我的技术能力已经支持不住我的梦想,但是,没想到我产品的能力完全是在让我的缺点无限的放大。这一年的工作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会多思维上的定式,想到了自己的工作习惯,和思考方式:

我对业务没有任何规划,思考的角度一直局限在我能做什么,我现在有什么资源,我可以做什么事情,我要解决什么问题,我可以做什么样的产品。但是,我从来都不知道怎么去思考,产品背后的规划。(我现在还是不知道。)

对产品的设计上,还是从技术的角度去思考,我用什么样的技术可以去解决着我问题,而不是我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技术。

对于需求整理上,习惯了需求的当场解决,没有记录产品细节的习惯。

习惯了对项目的完全把控,当团队合作的时候自己控制不住,就完全信任对方可以100%完成。

接下来的一年,更多的是改变自己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的过程。

The Why·Liam·Blog by WhyLiam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WhyLiam创作并维护的Why·Liam·Blog采用创作共用保留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4.0国际许可证

本文首发于Why·Liam·Blog (https://blog.naaln.com),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文永久链接:https://blog.naaln.com/2018/09/abou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