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应当远离「比特币」

「我上个月在论坛挂了100小时,领到500 Q币。」 以上并非冷笑话,而是许多网络论坛版主的真实写照。虽然用Q币支付报酬曾一度被指违反《劳动法》,但似乎无碍这一虚拟货币的价值和支付能力。 Q币的拥有者除可以购买腾讯各种网络服务外,还可以以一个稳定的「汇率」很方便地将它兑换成真钱。难怪有人会将腾讯戏称为中国的「网络央行」,它超过450亿美元市值,相比一家国家级商业银行也毫不逊色。 8折收购、9折卖出的Q币倒卖生意,就和超市门前收消费卡的黄牛一样好赚。不过,Q币实在很难称得上是一种保险的「虚拟货币」。 与大多数「虚拟货币」一样,腾讯发行Q币,是为绕开银行系统,从而简化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Q币既不受银监会监督,也不受统计局统计,腾讯一共发行了多少Q币始终都是一个谜。 并且,它还实行对人民币1:1的「固定汇率」,你大概很难说服我对这样一家货币政策和数据完全一团浆糊的「央行」投信任票。所以我的忠告是:如果你的口袋里还有Q币,别让它留过周末。

显然,一个稍微懂点经济常识的正常人都不会储蓄Q币这样的电子货币,但有趣的是:许多经济知识完备的精英人士都认为比特币是个例外。 他们口口声声念叨的是:比特币的发行量用数学方法加以限制,从而杜绝滥发带来的通货膨胀。比特币的储存和交易方式使用分布式计算,保证了其安全性,所以比特币不需要政府央行为它的信用背书,也不需要银行和银监会的监管。这是史上最可靠的电子货币。 但在我看来,把「可靠」改称「可笑」,甚至是「可怕」更合适一点。 比特币的特点很鲜明:越早进入圈子的人获得比特币的成本越低,你来得越晚,获得比特币的成本越高。其次,它的发行量有限。事实上,到今年3月止,被挖掘出来的比特币一共只有1100多万枚,依目前汇率,价值约15亿美元。它也没有央行,自然就没有利率可言。

从这几个特点来看,比特币更像是一支股票,而非货币,并且这是一支没有实体经济为其信用背书、也无人监管的股票。 虽然比特币设计者在发明初就已经考虑到这样小规模「货币」(对华尔街的对冲基金来说,15亿美元真的不是什么大数目)的汇率极易被操纵,所以为其设计了「持有比特币的人越分散,其价值越高」的模式。 这很好理解,比特币并没有真实价值,它的价值依赖于认可其价值的人群规模。当某个机构大量持有比特币时,必将导致持有比特币的个体的减少,以及那些手中没有比特币的人对其认可度的降低。 这是个很聪明的设计,但却因比特币交易匿名与难以追踪的特性,而给汇率操纵者大开方便之门。事实上,比特币的汇率曾在48小时之内暴涨暴跌,已经显现出其背后「庄家」的阴影。 而比特币的维护者心心念念的所谓「投机套利只是润滑剂,真正重要的是支付协议的完善、应用软件的开发以及贸易的普及」,在巨幅波动的汇率下也完全成为一个笑话。 如果某种货币前一天还值260美元,第二天就只值70美元,我看不出用这种货币来为商品定价还有什么意义——事实上如果没有稳定汇率,比特币持有者很难有意愿将其像钱包中的钞票那样「花出去」。

而当使用比特币的贸易日益衰退,仅仅作为一种投机套利的工具存在时(这也是比特币设计者最不愿见到的「最坏情况」),其没有真实价值为其背书的隐患将会渐渐体现出来。 就像巴菲特评论黄金为什么会暴跌一样:黄金没有多大使用价值,又不能繁殖,我看黄金暴跌根本就没有任何原因,一个根本不值钱的东西被人们炒高了,必然下跌。比特币背后的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人们总是对他们不懂的东西心怀敬畏。事实上,我们都被比特币那复杂而可靠的「技术光环」闪瞎了眼,而看不清真相。当我们抛开那些令人头昏脑胀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将比特币放在纯粹经济学的领域来研究,你觉得它真的是一种值得信任的货币吗?

ref:http://www.guifabu.com/?p=5136

The Why·Liam·Blog by WhyLiam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WhyLiam创作并维护的Why·Liam·Blog采用创作共用保留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4.0国际许可证

本文首发于Why·Liam·Blog (https://blog.naaln.com),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文永久链接:https://blog.naaln.com/2013/11/why-should-we-stay-away-from-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