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时间轴,改变写歌和编曲协同方式的Splice想做音乐界的Github

善用时间轴,改变写歌和编曲协同方式的Splice想做音乐界的Github

这个产品让人动心。不只因为它将协同思路放进有刚性需求的细分市场,还因为音乐终于可以在各乐器音轨的叠加后又多出一个维度——时间。其实我们已经看惯了时间轴(它躺在社交网络中随处可见),但在传统的画画、写作和音乐创作上,作品往往只能呈现最后一刻,稍微破坏了,之前的状态便无法回来(尤其在与人协作但作品又事与愿违的时候)。

目前正在内测的Splice想让写歌变成写软件那样,通过增加时间轴——增加音乐的时间维度,让写歌也可以有Github式的托管协同。它暂时还只能配合Ableton这样的音乐创作工具使用,支持Logic、Pro Tools、Reason等。但Splice让音乐的修改变得有历史可寻,它会在音乐人的电脑上创建目录,每当他们在工作过程中保存一次作品,它都会自动将其存到云上,每个版本都是独立的文件。

和同样做音乐创作协同但有社交网络属性的Blend.io不同,Splice在作品发表之前用的是较为私密的环境。当你有合作者时,你可以通过邮箱对他们进行邀请,无需再通过云存储做繁杂的文件分类就能做到一同协作。每当合作者修改了项目,时间轴都会对修改更新加以显示,标明谁改变了哪条音轨(鼓的还是贝斯的)。此外,像Github那样,大家还可以基于每次修改添加评论,这样能够在讨论的时候更有针对性,不会像以前那样在邮件或交流中犯晕。

善用时间轴,改变写歌和编曲协同方式的Splice想做音乐界的Github

虽然这种协作相对私密,其他人还是可以通过Splice参与音乐创作。在音乐完成得差不多的时候,Splice的用户可以很容易地将文件转成标准音乐文件,而通过「DNA」播放器,粉丝和专业的朋友可以像在SoundCloud上在音乐的某个节点上留言。此外,DNA播放器还可以将每条基础音轨(比如人声、吉他)都显示出来,如果创作者愿意,他们的音轨还可以像Github上的开源代码那样,公开给全世界做重编曲。

善用时间轴,改变写歌和编曲协同方式的Splice想做音乐界的Github

Splice预计会以免费增值模式运营,会在高级功能上对用户进行收费。此外,Splice在商业模式上还打算帮助音乐人做音乐的分发,并通过分成的形式赚钱。

到目前为止,这家创业公司已经筹到了275万美元的种子投资,融资方包括领投的 Union Square Ventures,参与的True Ventures、Lerer Ventures、SV Angel、First Round Capital、Code Advisors, 以及有音乐背景的个人投资。Splice的初创团队包括了GroupMe的联合创始人Steve Martocci,曾在LivingSocial、Sony PlayStation工作,有音乐领域工作经验的Matt Aimonetti。

在我看来,Splice给我的思路,包括Github的扩展性和善用时间轴。善用时间除了让每个版本都有迹可循,还可能带来另一个产业——历史版本与现有版本的比对所催生出的数据挖掘,或对时间轴各版本的综合数据挖掘,这在健康、测谎上已经有很多案例了。如果Splice能做到第一点,编曲教学就有可能做到。最近我报道的极智批改,就是利用了这两点,做到作文批改后有错误、亮点的数据统计,并能够在几次的作文批改后提供个性的「提分建议」,总结错误根源,并推送适合的题目。

The Why·Liam·Blog by WhyLiam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WhyLiam创作并维护的Why·Liam·Blog采用创作共用保留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4.0国际许可证

本文首发于Why·Liam·Blog (https://blog.naaln.com),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文永久链接:https://blog.naaln.com/2013/10/use-the-timeline-change-the-way-your-songwriting-and-arrangement-together-with-splice-want-to-do-music-git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