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46_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

  • 许多组织在决策上浪费了时间,错误地认为他们正在取得进展,实际上只是参与了决策的舞台,通过间接行动让人感觉进展,但实际上没有贡献。微小的改变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同时,不要害怕分享不完美的东西,也不要将控制权交给别人,而是积极与团队沟通和合作,以节省时间。
  • 思维工具是公共产品,开发成本高且容易被复制,因此需要避免成为公共产品的方法包括:让用户持续积累有价值的数据、成为某种思维方式的品类代言词,以及具有网络效应。
  • Syed 官网总结了他多年的经历,摘录的观点包括不与人争论无法客观衡量的结果,不轻易放弃而是学会休息,我们只能看到能理解的东西,没有承诺就没有深度,大多数问题复杂但解决方案应简单,寻找他人缺点是一个陷阱,不要轻易终止对话,关注身心健康,过去的业绩增强信心,流程是最重要的产品,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提问要有助于学习,成功没有固定的叙事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

快速决策

man in white long sleeve shirt writing on white board

所有组织都浪费了大量时间,_认为他们在决策上取得了进展,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参与了决策的舞台_。这是通过间接行动发生的,这些行动感觉正在取得进展,但实际上对此没有任何贡献。微小的改变可以大大加快进度。

▎错误#1:让免费的日历时段决定你的时间线

第一种情况非常普遍。这是发生的事情。

为了做出决定,您需要找到需要参与以达成共识的人员列表。假设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七个人代表您的决定会影响的多个团队。

然后你打开你的日历,找到下一个可用的空闲时间,小组可以在那里开一个小时讨论这个想法。这恰好是在九天后,因为小组中只有一两个人的日程安排很忙。「太好了,」你想。「我设法和我们所有人一起找到了一个位置!」

你微笑着,因为你知道很难抽出时间和这群人在一起。

您在日历邀请中放置了一些注释。你写道,你想讨论你目前对你的团队接下来要做的一个新项目的想法。你附上一个简短的文档,上面有一些注释,概述了你想讨论的一些不同的方法,你需要帮助选择一种。

然后九天过去了,绝对什么也没发生。

即使你认为思想你已经取得了进步——你甚至可以把这群人聚集在一起,这难道不是很神奇吗!——你只是允许每个人的日程安排中任意的可用性,决定你的工作还要再花九天时间。当你这样想的时候,这有点荒谬。

相反,在另一个宇宙中,也许发生了以下事情。

在会议中预订并将笔记附在议程上后,您可以向小组发送一条消息,概述您的项目试图实现的目标以及有几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

您在消息中列举了方法,并强调您认为第二个选项是最合理的。你还说,如果将来需要进一步辩论,你已经预留了一个会议时段。然而,在 24 小时内,小组中的所有人都异步回复说,他们同意第二种选择是最可行的,并且他们支持你的团队将原型放在一起。不需要会议,会议将被取消。然后,您开始构建原型。

你刚刚在这个平行宇宙中拯救了整整八天。只需花二十分钟写一条消息即可。

▎错误#2:害怕分享完美以外的任何东西

这是另一种情况。

您正在构建该原型,很明显,您可以采用多种选项来提供生成的数据,每种选项在速度、最终一致性和访问模式方面都有明显的优点和缺点。

鉴于您的团队正在开发其他人将要使用的功能,您认为获得他们的意见是个好主意。毕竟,他们是客户。你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编写一个文档,其中包含原型到目前为止帮助你学习的所有内容,并概述了为生成的数据提供服务的选项。

但是,您知道要将其发送给的小组中有一些有影响力的高级工程师,因此您要确保在他们打开它时不会浪费他们的时间。

您决定在接下来的几天内确保您的文档绝对包含他们想要看到的所有内容。您花费数小时构建流程图,将代码示例放在一起,详细说明示例请求和响应并设置其格式,并在脚注和附录中引用您在研究中使用的所有不同网站和资源。

当你完成时,你会感到自豪:这是一份非常美丽的文件。在纯粹的周五下午庆祝活动中,你点击分享按钮,列出你要发送到的群组,然后砰的一声:完成了。

然后你坐下来等待评论——甚至可能是赞美!— 滚入。三十分钟后,您看到一位工程师发来的消息。它说「我们已经有内部库已经为你处理了这个问题」,他们会向你发送一个指向 GitHub 存储库和文档的链接。

你花了一周时间试图解决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真是浪费时间。

在另一个宇宙中,也许发生了以下事情。

在原型过程中意识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从您的功能中提供数据后,您决定询问将要使用它的团队作为他们的意见。毕竟,他们是客户。

您向他们发送了一条群组消息:「你们对如何从我们的功能访问这些数据有任何想法吗?我才刚刚开始研究这个。其中一位工程师回答道。「我们已经有内部库可以帮你处理这个问题,看看吧,」他们会向你发送一个指向 GitHub 存储库和文档的链接。

你使用该库并比你想象的更快地完成原型。现在还只是周一下午。

你的平行宇宙自我刚刚节省了将近一周的工作。

▎错误#3:将控制权交给以太

再说一个场景,然后我就不说了。

你一直在努力强化你的原型,以便你可以将其部署到生产中,与其他团队一起进行一些初步测试。鉴于它需要进入实时环境,你花了几天时间编写文档,增加测试覆盖率,并整理本周早些时候的一些更棘手的代码。

完成后,您编写详细的拉取请求描述,然后提交以供审核。你会看到 CI 系统构建它,运行测试,然后生成一个绿色复选标记,表示一切顺利。你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非常满意,所以你关闭了浏览器选项卡,等待这些评论进来。

在明天的站立会议上,你说你已经完成了工作,但你只是在等待有人审查它。你发现自己第二天也说了同样的话。第二天。你收到来自其他团队的消息,想知道他们何时能够开始在生产环境中试用你的服务。

你对这个回应有点困惑。「我还在等评论,已经三天了,」你说。「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他们回答。「我们现在就看看。」一个小时后,经过几条评论后,它被合并和部署。

在另一个宇宙中,也许发生了以下事情。

提交拉取请求后,向将要使用你的服务的团队发送一条消息,说明他们可以查看该服务。你问,如果他们有时间,你会很感激一些眼睛。「当然,」其中一位工程师说。「我会在完成此部署后不久检查一下。」一个小时后,经过几条评论后,它被合并和部署。

你的平行宇宙自我刚刚通过发送一条消息节省了整整三天。

相关延伸:
快进决策 - 詹姆斯·斯坦尼尔 (James Stanier) (substack.com)


视角:如果思维工具是公共产品,我们该如何应对?

man in gray shirt looking at city buildings during daytime

▍思维工具是公共产品

  • 思维工具(又或者说是思维媒介),从历史上来看,阿拉伯数字就是一种;而回到近现代,Adobe 全家桶、Notion、Airtable 等工具,都算是在这个范畴内。

  •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不同,由政府提供或补贴,以解决无法由市场充分提供的问题。每个人都可以从公共产品中受益,也难以阻止某些人使用这些产品。典型如基础科研、公共基础设施等。

  • 但开发新的思维工具非常昂贵,2022 年 Adobe 的研发经费在 35 亿美元左右。但另一方面,纯粹从产品上来说,早期思维工具几乎没有可防御性。你很难阻止其他公司廉价地复制这些想法或开发类似的东西。比如据我所知,类似 flomo 的开源工具就有不下 5 个,这还不算是非开源的各种致敬的工具。

  • 所以大多数思维工具都是公共产品,初期开发很费钱且烧脑。但一旦开发成功,其他人就可以免费地使用这些想法。比如在 Notion 成功之后,多少新创业团队冒出来做 Notion 中文版,又有多少老工具开始引入各种 Block 编辑器。更别提 Notion AI 几乎定义了文档工具对于 AI 结合的基本交互 —— 如果不是 Notion 本身的创造力和资金丰厚能扛下来,如果是一些小团队的创造,恐怕早就被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 游戏行业虽然也类似,但是其行业特性决定了能迅速收回成本,于是还有持续投入的动力 —— 比如《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虽然开发周期长达 6 年,其交互机制估计会再次改变游戏行业。但上市 3 天后销量就超过了 1000 万份,加上还有硬件护航,不必担心其他人快速山寨分一杯羹。除了收回成本快,游戏本身就包含完整的实践环境,大多数人只要有时间,不需要太多学习就能轻松上手。

  • 但思维工具学习成本就比较高,比如学习 Figma 除了视觉设计能力,还需要掌握一些前端技术的实现思路。另一方面,思维工具的实践环境需要自己额外去设计,并非包含在工具内。比如我之前一直没有动力学习 Figma 的 Autolayout,直到有他人要协作,且产品功能过于复杂,才迫不得已学习。这个学习周期过长,导致用户很难快速增长,比如 Figma 达到 1000 万用户,花费了 9 年,而漫长的时间,就让对手(尤其是大公司)就有了可乘之机。

  • 专利也很难保护这些想法,更多是防御性质的,不但举证成本很高,而且很容易绕过去。

▍如何避开公共产品的问题

从上文可以看到,如果你仅仅是创造某种新的「交互界面」,比如某种新类型的 TODO、白板、或者某种 AI 的交互界面,那么基本上没有竞争壁垒。不但很快就会被其他人借鉴走,甚至被更成熟的工具借鉴走包含在已有体系,体验会比单独的功能更完整。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你打算创业做一些思维工具,尤其是自己在某个小功能上有一些独特的思考,那么一定要慎重。因为本身功能并没有壁垒,用户有学习曲线能不能掌握姑且不说,还很容易给竞争对手送素材。

那么如何避免让自己想要开发的思维工具避免成为公共产品呢?除了文中给出的一些答案之外,在这些年的实践中,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在这里先记录下。

1. 除了工具性之外,能让用户持续积累有价值的数据,

  • 有价值的数据,比如自己的日记、照片、创造出来的视频等。这些数据由用户创造,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其粘性就会增强,迁移动力减弱;相反,如果只是一些临时性的信息、收藏他人的内容等,其迁移的心理负担就会很轻,很容易被更新的工具吸引。
  • 能持续积累,最好是能让用户持续不断积累数据,而不是在某一阶段高频使用,比如独立的在线 PPT 工具生存环境就会更恶劣一些,因为使用频次不够高。持续积累的好处在于培养持续的使用习惯,并且用户创造的数据本身就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
  • 最理想状态下,是能定义某种数据格式,比如你不会想到 Photoshop 打开 figma 的文件,所以从 figma 导出对用户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同理,Notion 能兼容 Evernote 的数据,所以能从那边导入数据,而 Evernote 的产品设计导致无法兼容 Notion 的格式,所以即使 Notion 有导出功能,Evernote 也无法利用这些数据。

2. 成为某种思维方式的品类代言词

  • 思维导图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赖恩 (Tony Buzan)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而今天提起思维导图,大家想到的应该都是 xmind;同理,TODO 产品背后的理念源自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 David Allen,而今天提起待办工具,在国内基本上要数滴答清单。
  • 想要成为品类代言词可能分为几个阶段。首先要对背后的理念足够熟悉,能让认可这些理念的用户使用起来;其次能为背后的方法论提供新的解读,并让大众接受,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自己在这个思维方式下品类代言词的地位,甚至拥有这个思维方式的解释权。所以在通过产品创造价值之外,如何在更多的渠道传播价值,其重要程度可能与做好产品同样重要。
  • 这个过程都非常漫长,所以要在细分领域耐得住寂寞。一旦试图通过增加更多功能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就会丧失其品类代言词的独特性。想象一下星巴克如果卖奶茶,结果是什么。
  • 当然,最厉害的还是创造某种思维方式并拥有其解释权,并围绕这种方式开发产品。但这个难度太高,暂且不表。

3. 让产品具有网络效应

  • 多人协作类思维工具的生命周期,远大于个人使用的思维工具,因为其网络效应别的竞争对手很难复制,比如 Thread 很难直接截胡 X。但 Sketch 这种单机工具,就很容易被 Figma 所替代。而 Figma 在现有工作流中的嵌入,多人协作与丰富的社区资源,让其他竞品很难直接抄袭。

相关延伸:


SyedBalkhi 的 WordPress 插件帝国

Syed 官网上罗列了他这些年来的总结,其中有年度高光时刻,业务发展情况,以及自己的一些反思。这里摘录了部分对自己有启发的观点,罗列如下:

  • 如果无法客观衡量结果,就不要与人辩论。
  • 当你感到疲倦时,要学会休息,而不是放弃。
  • 我们很少能理解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我们能理解的东西。
  • 没有承诺,就不会有深度。
  • 大多数问题都比看上去复杂,但大多数解决方案都应该比看上去简单。
  • 寻找他人缺点是一个诱人的陷阱。别人对你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他们自己是什么人。
  • 不要轻易终止对话,继续深入了解,才能得到最核心的内幕;
  • 你的工作强度只能与你的恢复能力相当,要想达到最佳状态,我们必须关注身心健康。
  • 当你感到疲倦时,要学会休息,而不是放弃。放弃会让你一事无成,但休息会让你头脑清醒,产生新的想法。
  • 阻碍你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认为自己不是谁。
  • 过去的业绩比能力更能增强信心。
  • 把事情做好肯定很难。但重来总是更难。
  • 一致性比强度更重要,比如减肥;
  • 将挫折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而不是人联系起来,有助于你更加积极地应对挫折。
  • 对公司来说,流程是最重要的产品
    • 写下流程和创建核对表是让新团队成员入职并高效成长的最快方法。
    • 制定问责流程,确保一切顺利运行。
  • 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只要你把它放在首位。
  • 关于如何提问
    • 避免去问访谈对象回答过许多次的问题;

从上面的经历能看到,Syed 的成功并非是发明了诸如 AIGC 等革命性的发明,而是在一个成熟的平台上,通过持续、谨慎的行动实现了复利增长。

所以「成功」有许多面向,未必总是遵循一套叙事,找到最新的概念,获得融资然后不断扩张。寻找属于你自己的方式最重要。

相关延伸:


关注不迷路 博客竹白

The Why·Liam·Blog by WhyLiam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WhyLiam创作并维护的Why·Liam·Blog采用创作共用保留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4.0国际许可证

本文首发于Why·Liam·Blog (https://blog.naaln.com),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文永久链接:https://blog.naaln.com/2023/11/newsletter-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