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杂想

最近听到身边很多做互联网的朋友都投身了消费品领域。

由于之前装修,关注了某个厨房用品。经过测算,该商品的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在40%,营销成本在40%,还有20%的利润。

最近看到几个观点,我在嚼吧嚼吧:

  1. 人们关注的不再是产品而是意义。因为消费的目的不是得到某物,而是让自己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现在很多品牌其实是一个符号。比如,购买 lululemon,传达出的是我要开始健身了。

  2. 顾客通过购买商品建立身份。传统企业把用户看做羔羊任人宰割。而真正站在以用户为中心来看,应该帮助他们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Lululemon 会有很多健身课程,来帮助购买的用户达到健康的目的。

  3. 支持社群而不是做市场细分。互联网让社群文化更突出,社群中大家都是爱抱团且认为自己在某些领域有话语权。所以只能支持社群而不是向其居高临下营销(这会让社群反感)。建立了信任感之后,社群会为产品摇旗呐喊。想到了虾米的社群运营,为小米收获了一大批MI粉。

  4. 放弃权威,拥抱真诚。本源在于一个公司的宗旨,即超越仅仅为钱存在的原因。真诚源自于有意义的关系,坦诚的沟通,以及自己的个性(不做老好人)和边界。

The Why·Liam·Blog by WhyLiam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WhyLiam创作并维护的Why·Liam·Blog采用创作共用保留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4.0国际许可证

本文首发于Why·Liam·Blog (https://blog.naaln.com),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文永久链接:https://blog.naaln.com/2022/03/consumer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