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 WEB3.0
12月9日,美国国会结束了一场较为特殊的听证会,加密行业里的部分公司Coinbase、FTX六家加密公司就市场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和行业对监管的渴望进行了作证。听证会上,加密矿企 BitFury 的首席执行官 Brian Brook 还向议员科普了「Web3.0」概念。
在弄清楚 WEB 3.0 之前,我们需要先知道什么是WEB 1.0 和 WEB 2.0 。
前 Web 时代
Web 1.0
Read Only
在讨论 Web 3.0 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之前的版本。Web 1.0 大概的时间跨度在 1990 年到 2005 年。最开始,这个计算机互联协议只有工程师能够操作,直到网景公司在 1994 年推出第一个浏览器,更多普通人才得以参与到互联网之中。
在 Web 1.0 时期,普通人几乎没有能力在互联网上创造资产或内容。一个个承载资产和内容的独立网页,几乎都需要专业人才能实现。因此,这个时代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类似于传统媒体的网络结构:只有少数节点能够发声,多数人只是看客。[^2]
用户与网络的互动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即用户只能被动地浏览文本、图片以及简单的视频内容,网站提供什么,用户查看什么。几乎没有互动可言。
上图为 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
Web2.0
Read + Write
Web2.0(大约 2005-2020 年)是由公司运营独立运营的集中服务。 大部分价值都归于谷歌、苹果、亚马逊和 Facebook 等少数头部公司。[^1]
现在,用户内容都被托管在科技巨头的服务器上,虽然内容本身比互联网早期更多元,但对这些内容的托管和分发却也空前集中。
相比 Web 1.0 而言,Web 2.0 的用户不再是内容的被动接收者。用户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传自己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等),也可以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互联网从平台向用户的单向传播,变成了用户与用户的双向互动。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社交网络。以 Facebook、Twitter 等为代表的产品,以一种低成本、流程化的方式,帮个人搭建表达渠道,人们也借此连接了起来。
Web 协议
互联网早期的那一批协议其实相当美妙,TCP, IP, SMTP 和 HTTP,我们叫它 Web1.0 协议,它们是在70年代到80年代设计的,秉承的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精神,它们是开放的标准。这意味着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人,能够站在平等的位置,在它们之上构建系统,而不需要经过任何人的准许。比如,现在已经存在几百个这些协议的开源的实现了。目前,在你手机中的那些协议的代码,不管它是iPhone还是Android手机,都直接依赖于这些开源的代码。[^4]
但是,开源很难营利!所以这些创业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在这些互联网的开放协议上构建带产权的闭源的协议。这些协议就是Web2.0协议。
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也随之而来,Web2.0的这些科技巨头已经变成大中介和互联网的守门人了。今天我们在互联网上做的大部分的事情,比如搜索网络、与人们联系、分享内容,都被迫依赖由这些公司开发的带产权的不透明的服务代码,不然就无法去做那些事情。
于是,这些公司就对他们的用户和第三方开发者,掌握了巨大的权力。凭借他们对所有数据的控制,它们控制了:平台上用户间的每个交互,每个用户无缝退出和切换到其它平台的能力,内容创作者被发现和发布内容的潜力,所有资本的流动,及第三方开发者和他们的用户间的所有关系。
他们还控制了游戏规则。在任何时候,没有警告,几乎完全按照他们的条款,这些公司可以改变在他们平台上允许发生的任何事情——经常在运行过程中剥夺整个第三方公司或用户的所有权力。这些公司已经成长为巨型怪兽。
互联网的故事,就变成了:基于中立和开放,就有了价值创造的可能性。而当太多权力掌握在少数营利性人类机构手中时,就会抑制创新,进入一个令人警惕的状态。
例子
Web 2.0 完全是效率导向的,它消减了信息传递的摩擦,打破了信息传播对于时空的依赖,发现一个个用户乃至社会的痛点并切实解决。然而,这种对效率极致化的追求,同时也催生出了一个个集权中心。
作为负面例子,集权化后用户的数据不在属于用户。
7.1.2 微信帐号的所有权归腾讯公司所有,用户完成申请注册手续后,仅获得微信帐号的使用权,且该使用权仅属于初始申请注册人。同时,初始申请注册人不得赠与、借用、租用、转让或售卖微信帐号或者以其他方式许可非初始申请注册人使用微信帐号。非初始申请注册人不得通过受赠、继承、承租、受让或者其他任何方式使用微信帐号。
为保障腾讯游戏的稳定运行,和实现产品内支付、设备厂商消息推送等相关功能,我们需要在您使用对应功能时向第三方共享您的个人信息。部分功能通过接入由第三方提供的软件工具开发包(SDK)的形式实现。如果您未使用相关功能,我们不会将您的个人信息与第三方共享。
Web2.0 缺点
Web2.0让平台成为最有钱有势的一方,所有人都在给平台打工。这种平台模式,不大可能从内部突破。
Web2.0,数据完全由企业掌控,会有如下问题:
数据易泄漏。外界的攻击,导致数据易被盗取。特别是很多企业内部数据用明文存储,一旦被盗,所有信息相当于完全公开
数据易丢失。企业运维的事故性丢失,或黑客的攻击性丢失,或企业倒闭服务关停导致的数据丢失等等
数据可被篡改。企业对其内部的数据库,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理论上来说,可修改任何数据(比如删除做恶的记录),即使是用的所谓纯增量数据库也是如此
数据会被审查。审查这个东西争议很大,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另一方面负面作用非常大
数据会被打包售卖。这其实是一个灰色的商业模式,此不赘述
数据孤岛。同一行业下竞争企业数据孤岛现象特别严重,数据的相互交互特别困难
Web 3.0
Read + Write + Own
Web 3.0 改变了当前中心化网络造成的权力不平衡,并将数据所有权重新交到个人手中。
我们对Web3.0的特点进行了一些归纳:
Web3.0必须是开放的
Web3.0必须是安全的。因为开放,且安全,所以必须用到密码学技术
Web3.0必定是去中心化的或者叫分布式的。开放协议,必定造就去中心化
Web3.0的平台和应用必定具有原生通证,因为去中心化需要通过通证自动结算各方的利益分配
Web3.0会在生产关系上产生巨大的突破。
对服务的提供方来说:
平台的代码(协议)是开放的
不是一家企业独自掌控平台,而是一个社区拥有这个平台
平台的利润,不再是不透明的,不可预测的,优先流向大股东的(大股东可能为追求更高的巨额利润来对平台的策略进行修改)。而是按规则的,可计算的,可预测地分配给所有平台中价值的创造者
平台的商业模式仍然能容纳Web2.0的成熟的商业模式,比如广告、会员服务、游戏等
平台可能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平台不会像Web2.0一样,因为其主体公司的倒闭而关闭,一个参与节点的关闭不影响Web3.0平台整体的运行
对用户来说:
App的使用体验与Web2.0仍然类似或一致
用户对自己贡献的内容具有所有权,能够根据对平台的内容贡献获得一定的回报
对自己使用平台服务时产生的隐私数据,能够比较清楚的知晓这些数据的边界和用途,并对这些数据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可用其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
对平台承诺的对一些私密数据的存储有信心(因为是密码学保证且代码是开源的)
用户能跨平台地拥有一些东西的所有权(这个所有权是密码学保证的,不是某个机构认证的),这样在跨平台交互的时候,能认证且自由转移这些所有权资产
革新者的探索实践
Web 3.0 两个阵营
与金融类服务不同,社交、内容、游戏等类别对于技术栈去中心化程度的要求相对较低,而对体验、性能与功能要求较高。这两种差别,也让 Web 3.0 的实现方式被分成了两个阵营——「纯种」和「混血」。
「纯种」阵营,也就是去中心化原教旨阵营。这个阵营主张项目的每一部分都应该仅使用去中心化技术,保证系统绝对公正。同时,这类项目几乎不会使用已有的 Web 2.0 中已有的内容和用户档案。比如 BitClout(DeSo)就是从零开始,建立一条「专为社交网络服务」的区块链;Permacast 基于 Arweave 搭建了一个不会被审查的永续播客平台,完全存在于链上。
而「混血」阵营则主张新互联网要建立在旧互联网之上,借助已有的技术、数据或基础设施,取其所长,为新的互联网服务。这类项目多多少少会有中心化的成分,不管是使用中心化的服务器,与中心化的网络合作,或是建立在中心化网络之上。他们认为只有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才可能完成革命。
比如,最近火爆 Web 3.0 圈的写作平台 Mirror.xyz就是一例。
「为了能够有一个足够好的读写体验,我们决定建立一个(中心化的)后端 API。作为一个网关,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把文章发布到 Arweave 之前进行签名验证,或是让我们能够替用户们支付 Arweave 的发布费用,并对文章条目进行缓存来获得极快的响应时间。这(引入一定的中心化后端)使得我们能够拥有世界一流的写作和阅读体验,同时还能实现我们所有的内容去中心化的目标。」Mirror.xyz 的开发团队写道。
「纯种」阵营会认为对方的理念不够坚定彻底,反过来,「混血」阵营认为对方的理念不够务实可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将会看到这两者,用两种不同的革命逻辑,向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前者的项目会更多地受到虚拟货币市场波动的影响,有着更高的准入门槛,并很难提供与 Web 2.0 时期成熟应用相媲美的体验,但它的彻底化更容易获得高端核心用户的信任。而后者的项目虽然更能在提供的服务上兼顾两个时代的优势,但其不彻底性也会让一部分用户质疑其可靠性。
让互联网回归“互联互通”
互联互通是互联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让用户畅通、安全地使用互联网也是互联网行业必须努力的方向。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比拼的应该是科技水准、用户体验、管理水平等,若偏离赛道,在大筑“城墙”上比拼,无论是对企业自身还是对社会的创新氛围、经济活力,都有害无益。互联网平台解除屏蔽,才能真正展现实力,在更充分的竞争中不断精进技术、完善服务,促进形成良好的互联网发展环境。[^3]
09月17日,微信发布《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公布在监管部门指导下进一步的互联互通方案,点对点聊天场景中可直接访问外部链接,并将在群聊场景试行开放电商类外部链接直接访问功能。
解除屏蔽网址链接只是迈出了互联互通的第一步(目前仍尚未完全解除),互联互通和内容分发方面存在问题的深层次问题还有不少,如何避免数据安全等新问题出现?用户在 A 平台生产的数据是否能随时携带去往 B 平台?用户是否能真正物理删除自己的隐私数据而不是 DB 中的显隐假删?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首先来看下当前以平台为中心或集中式系统的简化架构图:
这基本上显示了中心化平台如何持有和控制所有内容和链接,且遵循可预测的生命周期。起初,他们竭尽全力招募用户和第三方,如创作者、开发者和企业,这样做是为了加强平台自身的网络效应。
随着平台网络效应沿着 S 曲线向上移动,他们对用户和第三方的影响力稳步增长。当他们到达 S 曲线的顶部时,他们与网络参与者的关系从正和变为零和。继续增长需要从用户那里提取数据并与合作伙伴竞争,逐步形成了「围墙花园」。
我们可以设想创建一个以用户为中心或分布式系统: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将如何控制他们的内容,以及用户将如何控制他们的链接和订阅。也就是说,创造者完全控制写什么,用户完全控制看什么。平台将消失,用户可以携带数据随时转移阵地而不被平台所裹挟,不同的应用程序以自身的用户体验来竞争用户。
在未来中国互联网如果想要引领全球,必须得要回归到创新的主航道,通过有效的治理,来消解和抑制「围墙花园」,让它越来越没有生存的空间。因此,Web 3.0 的变革不仅仅只发生在国外,国内很可能也会发生相似的变化。虽然绝对的去中心化很难实现,但作为开始,一个能够让数据互通的标准或协议,可以大规模限制巨头们的垄断,在平台、商家、用户等诸多利益中起到平衡作用。
[^1]: Dixon, Chris. 2021. “Why Web3 Matters.” Future. October 7, 2021.
https://future.a16z.com/why-web3-matters/.
[^2]: Joshua. 2021. “20年互联网发展走了歪路,他们要「纠正」这个错误.” 36氪.
October 25, 2021. http://www.36kr.com/p/1455938965760131.
[^3]: Yahya, Ali. 2019. “The Future of Trust.” Andreessen Horowitz. November
12, 2019.
https://a16z.com/2019/11/12/the-end-of-centralization-and-the-future-of-trust/.
[^4]: 袁勃. 2021. “让互联网回归‘互联互通’.” 人民网. December 1, 2021.
http://m.people.cn/n4/2021/1201/c25-15324727.html.
The Why·Liam·Blog by WhyLiam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由WhyLiam创作并维护的Why·Liam·Blog采用创作共用保留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4.0国际许可证。
本文首发于Why·Liam·Blog (https://blog.naaln.com),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文永久链接:https://blog.naaln.com/2021/12/we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