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商业》的笔记
点评
- 评分:★★★★☆
- 阅读完成时间:2020-01-02
- 阅读时长:5:30
这本书反反复复在论证两个观点:网络协同、数据智能是智能商业双螺旋。由于之前就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些理解,所以在这两个观点上并没有给我带来一些耳目一心的感觉。
不过书本用了大量的例子来支持这两个观点,加深了我对网络协同、数据智能的感悟。淘宝的演化对网络协同的点线面体的全方位的理解有了更加深的印象。
我看完了淘宝的生态模式,产生了一个关于阿里和腾讯的生态思考。阿里的生态很像只抓主营业务,将其他的服务业务开放给市场。比如,淘宝的生态只关注交易,却成长出了很多店面装修、网红、直播等业务。而腾讯的生态更加像搭建一个赛道,让大家在这个赛道上面比赛。比如微信公众号搭建了一个分发平台,吸引各个用户在里面创造。如果类比与跑步比赛,阿里会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并吸引非跑步人员参与进来,比如小贩、摄影师;腾讯会设定规则,让各国参赛人员、观众有秩序的进行比赛。
上面这个观点估计要看完《腾讯传》才有解答。
03 智能商业双螺旋之一:网络协同
- 没有网络协同效应,单靠规模经济无法形成垄断。
04 智能商业双螺旋之二:数据智能
- 在商业语境下,算法就是一组反映了产品逻辑和市场机制的计算指令的集合。完成了商业场景的数据化之后,算法就是提炼数据价值的思路,而 DT 时代的数据价值就是商业价值。
- 这些可能因素中有些具有决定性的价值,有些却是彻底的「噪声」,而且,它们还在实时发生着变化。
- 工业革命使得体力劳动自动化,信息革命使得脑力劳动自动化,而机器学习使得自动化过程本身自动化。
- 算法的迭代方向、参数工程等,都必须与商业逻辑、机制设计,甚至价值观融合为一。
- 产品化:数据智能和商业场景的最终载体
- 产品和数据、算法的互补作用可以形象地比喻成「端 + 云」。「端」就是产品,是与用户完成个性化、实时、海量、低成本互动的端口,它不仅直接完成用户体验,同时使数据记录和用户反馈闭环得以发生,和「云」互动;而「云」则是数据聚合、算法计算的平台,它通过算法优化,更好地揣摩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作为「端」的产品,具备以下三大关键作用。
- 产品是用户通过行为数据向「云」上的数据智能进行反馈、实现数据增值和算法优化的通道。用户的真实需求常常是无法直接加以表达的,但是他们的行为不会骗人。用户的每一次行为都成为一次数据反馈,算法在这样一次次的反馈中敏捷迭代,一次次更加接近用户的真实需求。
- 一切的数据智能体系,都必须最终融合在功效直接、交互友好、价值明确的互联网产品上,其智能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 用户行为通过产品的「端」实时反馈到数据智能的「云」上,「云」上的优化结果又通过「端」实时提升用户体验。在这样的反馈闭环中,数据既是高速流动的介质,又持续增值;算法既是推动反馈闭环运转的引擎,又持续优化;产品既是反馈闭环的载体,又持续改进功能,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的同时,也促使数据反馈更低成本、高效率地发生。
- 想要让数据与现实生活无缝衔接,就需要数据在线,实时记录而不是主动采集;要不断更新,随时可用来产生洞察;需要在实际业务场景中被灵活使用,驱动下一个决策的产生。这个概念我称为「活数据」
- 实话实说,早期我们也走了不少弯路。那时,为了帮助淘宝卖家进行数据化运营,我们的数据部门会不断地为卖家后台推送数据分析报告,然而收效甚微。后来我们发现,数据部门推送的这些数据,不仅使用率很低,就连打开率也不高,很多淘宝卖家甚至看不懂这些数据分析报告。在得出这一结论后,我们猛然意识到,其实卖家真正需要的不是去理解这些晦涩庞杂的数据,而是让数据直接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做出决策,让他们的运营效率产生质的飞跃。
05 智能商业的特征:向精准升维
- 在未来的商业文明中有两个基石: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而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则是实现精准的、不断优化的个性化服务。
- 由于供给过剩,商家必须强调将给客户带来何种额外价值,客户才会愿意为此买单。
- 低门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竞争手段,越大的生态越需要低的门槛,这样才能保证足够的容量。
06 黑洞效应:智能商业胜出的秘密
- 如此庞大的人群,每天都会产生极为庞大的数据量,我称之为「数据压强」。在这种巨大的原生性压力面前,人力束手无策,数据智能是唯一且必然的选择。
- 市场有效性的角度来看,某个特定信息总是有着极大的意愿去触达不同的人群,总是希望能够在网络上「走」得更远一些。唯有如此,它才会有更大的概率遇到某个愿意为这个信息付出高额溢价的人。
07 C2B:未来的核心商业模式
- 传统电商模式是依靠流量促进销量,而 C2B 模式则是让购买变成了一种「社区行为」。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受社区领袖(网红)的影响要大于广告,人们更愿意相信身边草根红人所做的推荐。电商只要能够做好社会化营销就可以提高转化率,更容易通过口碑的传播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形成相对稳定的用户群体。因此,以口碑传播为基础的社交型电商是未来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
- 得「粉丝」者得天下,「网红效应」其实可以看作是「粉丝效应」的升级版。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化,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能力都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倍增,而且每个人都与信息相连,成为信息的一部分。例如我们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来获取新闻资讯,再通过朋友圈或微博这些途径进行分享和传播,这时我们也就成为信息的一部分。
- 随着消费者个性意识的逐渐增强,以及科技的快速进步,个性化定制必将向着更深的层面发展。一旦商品能够实现深度定制,消费者将可以通过商品定制,让自己的个性得到更进一步的显现。
08 S2B:通往 C2B 模式的自然演化路径
- 当小 b 服务 c 时,必须调用 S 提供的某种服务:S 不能仅仅提供某种 SaaS(软件即服务)化工具,它必须基于对上游供应链的整合,提供某些增值服务,才能帮助 b 更好地服务 c。
- 对于 S 来说,小 b 服务 c 的过程对它必须是透明的,也就是 S 能参与并且能给予实时反馈,来提升 S 对小 b 的服务。
- S2b2c 的模式要成立,前提当然是要比传统的 B2C 模式提供高得多的价值,核心是小 b 能否提供足够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 S2b2c 的意义在于它是智能商业时代第一个突破性的创新商业模式,有可能同时实现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09 新战略:高效反馈闭环
- 2017 年的曾鸣书院公开课为什么把新战略形象地称为「看十年,做一年」?因为「看十年」强调远见,需要看得足够远;强调「做一年」,是因为你整个行动的核心是落在一年甚至半年的时间框架下。基于未来的远见,今天是投射在哪一个点上,找准这个切入点才是你聚焦努力的方向。
- 张图最核心的就是,我们要建设一个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的第一个核心是客户,是数据,是最底层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所以我们把贯穿所有子公司的数据业务打通,命名为整个集团未来的「奔月计划」。
- 有人会说淘宝早期是野蛮生长,有时候会出现三五个团队在做一件类似的事。虽然看起来他们做的事情很相似,但是他们背后的思考,甚至做事情的基础是不太一样的。有时,我们会看着团队运行一两年,这个时候再下结论说哪个团队代表了未来,这件事就交给他们做,解散其他几个团队。这样做牺牲的是短期的资源使用效率,但换来的是在一个正确的战略轨道上不断向一个更加振奋人心的远见和未来挺进。
- 千万不要再拘泥于传统的计划,写下来的计划基本上一写下来就过时了。你的确要具备一种新的核心能力,就是在预判未来和当下行动之间形成非常高效的反馈闭环。
10 新定位:点—线—面—体
- 「网络时代最有价值的是网络效应」,「面」的核心要素也是如此。要想创造网络效应,就要建造一张协同网络。如果没有协同网络,网络效应便无从谈起,进而无法催生众多的新角色,也就无法成为一个成长性良好的「面」。
- 新闻业为例,我们就能够看到数次清晰的升维攻击。通过分析传统媒体的行业特征,我们发现其实它身兼「点」和「线」两种属性:「点」就是生产新闻内容,「线」则是建立发行、传播渠道。因此,在「前互联网时代」,新闻业是典型的「线」。
- 传统媒体何在?其「线」的价值已是明日黄花。在一轮轮升维攻击下,老牌新闻机构的唯一选择就是彻底放弃「线」的功能,只保留「点」的作用,并纳入新媒体平台(「面」)。老牌新闻机构如 BBC(英国广播公司),早已放弃原来的广播、纸质报纸等渠道,而是依赖互联网技术传播其内容。当下传统媒体的痛苦源于原来由「线」(发行、广告)补贴「点」(内容生产)的商业模式被颠覆后,新的商业模式尚未确立。不可否认,它们作为点的价值依然无法动摇,但过去的「线」已无活力,只有彻底扔掉包袱,传统媒体才能在内容创造这个「点」的阶位上浴火重生。
11 第四次组织创新:创造力革命
- 人类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着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个时代所要求的组织创新,在展开具体论述之前,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历史的演变。工业时代最深刻的观察者和思考者,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将工业革命及其之后的社会发展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生产力革命(Productivity Revolution)和管理革命(Managerial Revolution)。
- 在工业革命时代里,手工经验被系统化的知识超越,而知识进一步被应用在工具的创新中,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工作中解放出来。到生产力革命时代,知识则被运用于人的工作行为和方式中,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以体系化的方法大幅提升了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在管理革命时代,「知识作用于知识本身」(如何提升知识本身产生和使用的效率),管理和组织创新成为生产率提升的源泉,知识取代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按照德鲁克的论断,21 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 进入 21 世纪以来,要求创造力和复杂社交技能的工作需求急剧上升。
- 未来十年最热门的需求在于关系建立、团队合作、协作创新、文化敏感性以及管理多样化团队的能力。
12 新组织原则:从管理到赋能
- 基于管理的传统公司,必将让位于以赋能创新为核心功能的未来组织模式。
-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
13 自组织协同网
- 一个组织越要求前端反应灵活、创新,就越需要中后台用平台化的方法提供支持和服务。
- 传统公司里的组织结构叫作科层制,也就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树状结构,指令层层上传下达。在新的组织里,组织架构的形象更像一张网,组织里的每个点都与其他所有点实时相连,确保任何脉动都会及时同步到整个组织中。
- 让听得见炮声的士兵做决策
14 淘宝的演化
- 平台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自我演化的产物。
15 新品牌:网红时代的品牌打造
- 和消费者之间持续进行深度互动
- 通过个性化社交网络触达消费者
- 通过复杂的人格化表达,在消费者之间产生情感共振
- 将原本割裂的职能部门有机融合
16 「互联网×」:传统产业的重构
- 互联网作为一个行业可能会从人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因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高度融合会让各行各业都被打上互联网的烙印。到那时候,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界限将会变得非常模糊。
结语 新文明:感受未来已来
- 历史演进的脉络,技术进步让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生态时代。万物互联的网络就是这个生态的载体,而是否拥有基于数据的智能,将成为物种能否在这个大生态内生存、繁衍的基本要求。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是构成生态文明 DNA 的双螺旋,也是阴阳和合的两面。这两个元素加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未来的方法、机制、制度乃至价值观的灵魂。未来 20 年,大创新的核心都在于如何将这两个基本原则创造性地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从而带来新的价值创造。
- 如果说农业时代是经验的时代,工业时代是知识的时代,那么互联网和数据时代就是创造力的时代。未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将由人类的想象力驱动向前,一切都将围绕创造展开。经济学家周其仁有一句话概括得非常到位:「文明的一次次传承和复兴,就是一步步找回对人的尊重。」人不应该做那些重复性的工作,而应该多做创造性的工作,这个想法一脉相承,一直引领着人类的文明之火绵延至今。
致谢
- 彼得·德鲁克、阿尔弗雷德·钱德勒、罗纳德·科斯、道格拉斯·诺斯、亚当·斯密、曾参、孙武和王宗岳。
The Why·Liam·Blog by WhyLiam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由WhyLiam创作并维护的Why·Liam·Blog采用创作共用保留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4.0国际许可证。
本文首发于Why·Liam·Blog (https://blog.naaln.com),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文永久链接:https://blog.naaln.com/2020/01/smart-business/